新加坡房價首次登頂亞太地區,但住房自有率最高

2023-06-02

介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介面新聞編輯 |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新加坡的私人住宅目前已超過中國香港,登上亞太地區最昂貴住宅榜首。

在5月29日-6月1日的一場會議上,美國非盈利研究組織「城市土地學會」(ULI)發布了《2023年亞太住房可獲得性指數》報告(2023 Asia Pacific Home Attainability Index)。根據報告,2022年新加坡私人住宅的中位數上漲了8%以上,至120萬美元,首次超越香港(116萬美元)。

除了房價,新加坡的私人租賃房屋月租金也是地區最高,在2022年上漲了近30%,達到2600美元,「遠遠超過」雪梨、墨爾本和香港等其他城市。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國移民人數的增加,建築完工速度放緩,以及年輕專業人士搬出多代同堂的住宅,尋求更大的空間和自由等。

近兩年來新加坡房地產市場過熱,引發政府擔心。該國政府已經出台了幾輪降溫措施。4月底,由於擔心飆升的房價與經濟基本面脫節,新加坡提高了購房稅。購買住宅物業的本地和外國買家將支付更高的印花稅。

與此同時,香港房價在2022年「大幅下跌」,房價中位數下降了8.7%,至116萬美元左右。不過,香港的私人住宅每平方米的價格仍是最貴的,售價為19768美元,是新加坡、深圳和北京中位數的兩倍多。

主要原因在於,香港一直錨定美元,跟隨美聯儲加息步伐,導致這個亞洲金融中心抵押貸款利率大幅上升。去年10月,由於利率上升推高了借貸成本,香港房價跌至五年低點。本月早些時候,在美聯儲加息後,香港金管局將基準利率上調至5.5%。另外,「人口凈流出」和對本地房地產市場「不太樂觀的看法」也帶來負面效果。

在亞太其他大城市方面,報告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搬回地方城市,以及過去一年前所未有的央行加息潮,雪梨和墨爾本的私人住宅價格出現了下跌。但雪梨、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租金中位數有所上升。雪梨的房屋月租金平均為1958美元,公寓月租金為1732美元。

ULI亞太區總裁大衛·福克納表示,自去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狀態結束以來,人口重新向首都和大城市流動,這可能是澳大利亞城市租金中位數上漲的原因之一。

而在印度,孟買的房價中位數最高,為每平方米3383美元,首都新德里遠遠落後,為1358美元。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印度的房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相比相對便宜。

不過,儘管新加坡的私人住宅是亞太地區最貴的,但私人住宅僅占新加坡住房存量的20%左右。與此同時,這個城邦國家的住房自有率是最高的,達到89.3%。大部分新加坡人住的是政府組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加坡人的住房是最容易獲得的,政府建造的組屋的負擔壓力最小,在2022年,其售價中位數為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7倍。對於新加坡的私人住宅,這一數字躍升至13.7倍。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造的公共房屋,是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

一般來說,當房價中位數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之比超過5時,就被認為「負擔不起住房」。按照這個標準,在此次調查的亞太地區45個城市中,只有新加坡的組屋、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公寓是「負擔得起的」。香港的這一數值為26.5,已比上一年(30.5)大幅下降。

越南胡志明市的房屋負擔能力倒數第二,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的32.5倍。在該國,許多購房者是擁有多套房屋的投機投資者,進一步推高了房價。與去年的指數類似,中國大陸城市在住房可獲得性方面排名最低。報告指出,中國的住房擁有率在過去10年里「大幅下降」。

而城市的住房可獲得性與相對於人口增長的新住房供應量直接相關。報告以深圳舉例稱,從2010年-2022年的12年間,深圳的人口增加了700多萬,但其新增住房存量僅增加了3100萬平方米,是同期中國城市中增幅最小的。

ULI亞太區總裁福克納說,這份報告探討了住房需求和區域競爭力變化的影響,同時考慮了影響住房可獲得性的因素。報告主要作者Kenneth Rhee則指出,亞太地區的住房存量和住房可獲得性差異很大。影響住房可獲得性的關鍵因包括人口趨勢,與土地使用和密度相關的政府政策,重建或重建衰退城市地區的能力,購房融資的可用性,政府對房屋供應的參與,以及新冠疫情對新房供應的影響等。

這份報告涵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越南等9個國家的45個城市,總人口達35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45%。


相关文章

  • 網傳視頻男子遭人毒打 警逮一對男女起武器和現金
  • 地鐵非禮女子逃7年 客工再入境落網監3周
  • 印尼富商翁俊民透露 蓋茨託人在獅城物色住所落腳
  • 獅城女子稱於美國機場被扣留兩小時 還被官員問及銀行存款數額
  • 魏成輝晚宴風波:部長們與蘇海金的偶遇,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 蟬群擾民 朱倍慶協市鎮會多方面處理
  • 前夫違中國判決帶子來新 婦人入稟我國法院成功奪兒
  • 新大調查:更多國人願談死亡課題 卻沒為臨終做具體準備
  • 淡濱尼三層高工業建築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