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統治的新加坡,成為蛇吞象的典型,或將成為東南亞「首都」

2023-06-04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一個已開發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如果把東南亞比作是一個國家的話,那麼新加坡一定是東南亞的「首都」。

新加坡只有724.4平方公里,卻有著570萬的人口其中有74%的人口都是華人。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新加坡的繁華卻是聞名世界。

新加坡從立國到現在,只用了58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逆襲,穩坐東南亞首富的位置。

悲慘的過去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立國。然而在這一天,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輝卻淚灑當場。這眼淚並不代表喜悅,而是心酸。

因為在此之前,新加坡並不想獨立,因為當時的新加坡又窮又破,只是個小漁村。它唯一的優勢,就是靠著馬六甲海峽,這裡的居民可以靠著來來往往的船隻賺點辛苦錢。

作為一個小地方,他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鄰居馬來西亞,於是在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之後,新加坡立馬就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可沒想到,沒過多久,馬來西亞就直接將新加坡踢出了局,這才逼的新加坡無路可走,只能獨立成國。

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在中國人到來之前,這裡原本只是馬來島的一個據點,平時少有人煙,直到14世紀,才開始出現了大量的人口。

這當然也是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功勞,鄭和下西洋打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並且開啟了移民的先例,因為有一部分中國人隨著鄭和下西洋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和當地人通婚融合,生的孩子被人稱為峇峇娘惹。

到了17世紀,這裡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占領這裡長達150年,直到英國人的到來。

1824年,這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起先並不看好新加坡,只在這裡建造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將這裡當做是一個港口。

但是正值清朝末期,由於戰爭和清王朝的壓迫,引發了一批移民熱潮。無數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這裡,最後在這裡紮根,形成了龐大的華人團體。

英國人利用這個風潮,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於是便著手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繁華的港口城市。

在英國人的建設下,新加坡逐漸呈現出城市的雛形,這裡鐵路和公共設施應有盡有,從以前人煙稀少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小都市。

1942年,因為二戰的影響,日本占領了新加坡,並對這裡進行大肆破壞,英國人辛苦建立的成果被摧毀的蕩然無存。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趕走了日本,重新占領了新加坡,並且對這裡進行了重建工作。但經過戰爭的新加坡早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新加坡。

這裡到處充斥著鬥爭,立場,宗教。每一個理由都在阻止新加坡重新陷入殖民統治。這時候,新加坡出現了一支政黨,叫新加坡人民行動黨

在這個組織中,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帶領新加坡走上致富之路的李光耀。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於1954年成立,在1959年已經非常壯大,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新加坡的獨立,不再受任何殖民統治。

這一年,人民行動黨的創始人李光耀在人民的歡呼聲中成為新加坡的總理。在新加坡人民的努力下,新加坡終於成立了自治政府

在獨立之後,新加坡面臨著重大的危機,那就是怎麼才能變得富強。這對新加坡人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時候,新加坡把目光轉向了鄰居馬來西亞,和馬來西亞達成一致之後,新加坡、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洲等國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

但短短几年的時候,新加坡就和馬來西亞產生了矛盾。原因就在於兩國的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區別。

新加坡的人口以華人居多,而馬來西亞則是馬來人居多。馬來西亞實行馬來人主義政策還試圖改變新加坡的政治體系。

新加坡人剛擺脫了幾百年的殖民歷史,如果讓他們再聽從馬來西亞人的話,無疑是讓他們落入另一個殖民統治。

面對馬來西亞的無理要求,新加坡政府斷然拒絕了這個請求,於是馬來西亞便聯合其他政權,召開會議,單方面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

隨後馬來西亞聯邦在報紙頭條上刊登了這個消息,醒目的「Singapore is out」深深的刺痛了新加坡人民的心。

被退出聯邦之後,新加坡只能自力更生,此時新加坡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小,就意味著他們的耕地面積少得可憐。

全國的糧食要依賴進口,淡水也要依賴進口,新加坡想要實現逆襲,真的非常困難,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感到焦頭爛額。

李光耀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在居住著1億多的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里如何生存呢?」

在被馬來西亞拋棄之後,新加坡又迎來印度尼西亞的打壓。無奈之下,新加坡只好向國際求援。

國家的新生 1965年,在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之後,新加坡加入了聯合國,並且同時加入了大英國協。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新加坡向美國求助,在美國購買了一批武器,並且讓美國的海軍入駐樟宜港海軍基地。

實際上,新加坡向美國靠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時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之後,遭到了馬來西亞的瘋狂報復。

馬來人看不起華人,屢屢尋釁滋事,因此新加坡的街頭經常發生暴亂事件,華人連自己的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因為新加坡的種族複雜,又有很多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間諜混入其中,導致新加坡不得不尋找外援。

美國之所以給新加坡提供幫助,也是因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正處於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有著天然,無法代替的資源地位。

李光耀在爭取了國外的幫助之後,開始發展新加坡的經濟,他發放新加坡的通商口岸,開始招商引資。抓住歐美商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為新加坡創造了商機。

李光耀打算向西方國家學習,全盤復刻西方國家的致富之路。新加坡並不是一天變富的,李光耀在這條路上走的也很艱難。他並沒有急功近利,而是要先替新加坡掙到第一桶金。

於是李光耀第一批引進的商戶,並不是什麼競爭力大的資源,而是一些在國外落後的產能。這些商家正在轉移基地,恰好新加坡遞來橄欖枝。

於是新加坡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商戶,紡織業,成衣業,蚊香,假髮等污染嚴重重工業在新加坡遍地開花。

從1965到1967年之間,新加坡新建工廠100多個,還出現了以花旗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的經濟已經步入正軌。

隨著重工業發展的起步,新加坡很快實現了自給自足,擺脫了貧困。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升級之後,新加坡引來了第二次的商機。

這一次,李光耀為新加坡選擇了造船,修船,煉油設備等重工業。直接讓新加坡的GDP總值從原來的33億新元飆升到55億新元。

經濟回暖之後,李光耀開始打造自己心中的藍圖,他開始全面建設新加坡,修建醫院,商場,銀行,學校等基礎設備。

有了基礎的城市框架,新加坡又開始構建煤氣,水,電,交通運輸等框架。李光耀曾說,他要把這裡建造成一座花園城市

上世紀70-80年代時,新加坡開始轉型做科技,網絡、信息、電腦相關的行業,趕上時代熱潮的新加坡一躍成為東南亞的繁榮地區,位列「亞洲四小龍」。

從一個彈丸小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新加坡實屬不易。「我們在沒有腹地的情況下把小島發展成國家,我們只能拚死一搏。是世界的全球化幫了新加坡,於是我們把新加坡當做腹地」,看著眼前這個繁華都市,李光耀自豪的說道。

李光耀的確應該感到自豪,雖然新加坡的確是絕處逢生,但它能有今天的繁華,李光耀功不可沒,沒有他,就沒有如此發達的新加坡。就連鄧小平都誇讚李光耀說:「你們有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花園城市」。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首先是新加坡擁有一個非常有才能的執政者,以及一套完整嚴謹,細緻到變態的法律規定。

再者就是因為雙語改革,幫助新加坡真正的打開了交流的通道。有了語言,就有了教育。之後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的希望。

除了這些,最重要的決策還是招商引資,這是決定新加坡經濟體系的重要決策。新加坡為全世界的商戶提供了最全面,最優惠的經商環境,而這些商戶則回報給新加坡一個光明的未來。

經過多年的發展,新加坡的GDP一度和馬來西亞持平,兩國同樣擁有馬六甲海峽,但馬來西亞的發展卻比不上新加坡,而新加坡卻遠遠的將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甩在身後。

如今的新加坡,早已經是多元製造業、批發業、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等等應經成為新加坡的主流。

化的國家,我們都知道,新加坡的主語是英語,第二語言才是其他語言儘管這裡有著74%的華人,但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在我們眼中,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城」,但在新加坡人眼中,他們並不把自己當做華人,中國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國家,充其量只是他們祖先的故鄉。

事實上,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並算不上太好,他們的政府屬於一個比較務實的政府,因為新加坡實在太小,想要一直維持現狀,就要左右逢源

李光耀曾擔心,一旦新加坡的領導人是個平庸之輩,那麼新加坡很快就會消失。這不僅是他所擔心的事,也是全新加坡人所擔心的事情。

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推行英語教育,摒棄華語教育。因此也導致新加坡會說中文的人越來越少。

全盤西方化這個決定,很大程度決定了新加坡的未來,和英美搞好關係,也是新加坡發展成繁華城市的關鍵所在。

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而他們要一直保持著清醒,希望自己能夠將這份繁榮永遠維持下去。


相关文章

  • 魏成輝晚宴風波:部長們與蘇海金的偶遇,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 主持一姐愛女:「中國人都是傻X」 慘遭劇組除名
  • 中國小伙接神秘任務:繞飛3國入境新加坡,將14部手機丟垃圾桶!
  • 荷蘭生產罐裝羽衣甘藍或含橡膠碎片 食品局下令召回
  • 吉祥寶聚寺舉辦一系列活動 歡慶衛塞節
  • 慈濟辦兩天七場浴佛典禮 預計吸引兩千人參與
  • 表揚家長與學前教育者之間合作 「我們的好家長」即日起接受提名
  • 子女憶母親口頭禪和暖心小事 道出母愛的動人模樣
  • 百萬元組屋成交量創紀錄!大巴窯單套最高14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