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加坡看病簡直貴出天際!
生病這件事,可真是太可怕了!
更無語的還是在異國他鄉生病!
看病時,真的是渾身充滿了忐忑不安!
「外國人醫藥費怎麼算?」
「該去診所還是醫院?」
「如果急診是不是要傾家蕩產?」
新加坡看病有多貴?
萬事通帶你看看就知道......
補了半顆門牙
就花了8千新元
作為長期混跡在新加坡的人,萬事通的一位朋友最近不小心摔倒,磕掉了半顆牙。
去了三家醫院因為沒有預約都不行,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醫院填了一份表格,然後被引導到一個房間裡等待。
不久之後,一位牙醫進來了,並開始檢查。
他告訴朋友,需要補牙。我朋友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儘快解決問題,於是同意了補牙的建議。
然而,看到帳單時,他震驚了:只補半顆牙就花了8千新元,還不算消費稅。
「看到帳單我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肉疼呀!在新加坡一定不要生病。」
胃痙攣在新加坡叫救護車
收到1千新的帳單
「在新加坡沒事別瞎叫救護車!」李小姐發出這樣的感嘆。
最近,李小姐因為胃痛不堪忍受,決定叫 救護車 前往醫院。
在救護車上,醫護人員給她進行了檢測以確保身體穩定。
到了醫院後,醫生最終診斷她只是 胃痙攣 ,並給了一些後續注意事項。
不過,當她收到醫院帳單時,她發現僅僅是叫救護車的費用就高達 1122新元。
就這在新加坡還不是最離譜的!
發燒+嗓子疼住院一天
花費1萬新幣
在新加坡讀書的小黃告訴萬事通上周周一下午她開始發燒,37.5而已沒有在意,一直到周二晚上忽然漲到39度多,嗓子也開始咽口水痛,還引發了頭痛,全身肌肉痛和噁心想吐的症狀,於是周三一早就跑了離家最近的醫院。
在家測了covid後,醫生對她進行了influenza檢測,並得出陰性結果。在她強烈要求下,醫生給她打了退燒針。
中午回家吃了飯後,小黃在專科醫生的診所接受了鼻腔鏡檢查。醫生髮現她的喉嚨部位有少量腫脹和潰瘍,並為她開了卡拉黴素和一些抗炎藥物。
當時她覺得這些藥物可以緩解她的症狀,沒有太在意。然而,從周四晚上開始,她的喉嚨疼痛加劇,甚至連水都不能喝。疼痛還擴散到了兩邊的耳朵,使她無法入睡。即使連續服藥,也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周五一早,她再次前往A&E尋求治療,強烈要求打吊針或霧化治療以加速恢復。
然而,醫生卻建議她住一天院,因為她的喉嚨潰瘍已經到處都是了,這已經不僅是細菌感染,還可能是病毒感染。
醫生給她打了抗生素點滴,還給她打了止吐針並提供了一些麻痹喉嚨的藥物。
最終,小黃收到了一萬一千新的帳單,「我看到這個數字的一直佯裝鎮定,其實瓜子掉了一地。」
單人病房費高達535新幣/天
公立醫院的單人病房醫療費
已經達到1372至2788新幣
新加坡的醫療費用非常高昂,這可能是沒有在新加坡住過院的人所不了解的。
以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單人病房為例,僅病房費就高達535新幣/天,不包括各種檢查和藥物費用。
如果加上其他相關費用,住院一天的費用很可能會超過1000新幣。
數據來源:Ministry Of Health
根據數據統計,公立醫院的單人病房(Ward A)平均每天的醫療費用已經達到了1372至2788新幣。
而私立醫院的醫療費用往往會更加昂貴,單人病房平均每天的醫療費用竟高達$3340-$7053!
除了醫療費用高昂之外,每年的醫療費用還在蹭蹭蹭地往上漲。
數據來源:Ministry Of Health
據新加坡醫療部統計,新加坡公立醫院(單人病房)住院費用平均每年增長4.9%,約為7,000新幣左右;而私立醫院的住院費用平均每年增長9%,約在12,000新幣左右。
通過以上的數據可以發現,新加坡的醫療費用實在是太貴了!
新加坡的醫療分類
被稱為「亞洲最發達醫療系統」
雖說新加坡的醫療總是被人各種吐槽,但是,新加坡被稱為「亞洲最發達醫療系統」,在其功能劃分上還是很有遠見的。
新加坡的醫療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板塊:基礎醫療、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
如果你不是很能明白它們三者的區別,我們可以用更直觀的例子來類比進行說明:基礎就是小CK、綜合是CK、而專科是Gucci。
「手術在大院,康復在社區」,這個觀念從城市規劃時就被植入。
生活在新加坡的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區域,都有屬於該區域的社區診所(包含政府診所和私人家庭診所)。
比如社區醫院(Polyand Community Hospital)、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和護理院(Nursing Home),這幾種都屬於基礎性醫療。
一般來說,社區附近的基礎性醫療都有全科醫生,常見的摔傷、感冒發燒、孩子疫苗、准證體檢、小型外科手術等小病小痛,都可以找他們診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相比綜合性和專科醫院,這些診所可以預約,也可以直接walk in,等待時長相對較短,當天都可以看病,費用通常在20-60新幣間。
初次到診所看病,一定記得帶上IC,外籍人士則需要帶上護照。接待員在登記信息後會讓你等待被叫號。不過診所的全科醫生在某些方面並不擅長,如果你感覺非常不適,可以讓他們寫推薦信找上級醫療系統的醫生診治。
綜合性醫院則屬於第二級。在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都屬於這個範疇。這些醫院提供24小時急診和專科門診的服務,同時就醫環境也比較舒適。
但另一方面,綜合性醫院比診所要更加難預約,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更長,直接walk in的話在排隊時間長的同時還會支付較高的掛號費。
公立醫院很難自由選擇要哪位醫生來為自己看診,私立醫院通常來說貴一些,但可以指定醫生,並設有高級病房或VIP病房,等待看診的時間也更短。
而第三種,也是最高層的專科醫療系統。比如專門的腫瘤治療中心、眼科治療中心、心臟治療中心等,都是針對單一科開放治療的醫院,這些醫院的醫療費用就相當高了。
新加坡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土地寶貴,人才也同樣寶貴。嚴格的雙向轉診制度,將有限的醫生資源合理分配,在解決大部分國民的醫療問題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為病情嚴重的病人騰出資源。
但無論初衷規劃如何優越,對外籍人士來說,在新加坡看病都是勞命傷財的糟心事,就算看個感冒也每每身心俱疲、錢包遭殃!所以也難怪許多人提到新加坡的醫療就搖頭。
本地人和外國人看病的區別
更高的政府津貼和補貼減免
對於新加坡高昂的醫療費用,不僅是我們這些外國人覺得離譜,本地人也覺得苦不堪言。
但是,新加坡政府對公民的照顧依舊是不少的。新加坡公民在醫院就診、住院、治療享有比PR更高的 政府津貼和補貼減免 。
1.診費的區別
綜合診療 所門診費
在新加坡國立保健集團(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的綜合診療所, 新加坡公民的門診費用一般為10.7新幣,而永久居民需要支付34新幣。 在新加坡保健集團(SingHealth)的綜合診療所, 新加坡公民的門診費用為10.5新幣,而永久居民則需要支付17.5新幣。
對於普通的感冒發燒等病症,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選擇到Polyclinic就診, 門診費用一般為13至24新幣 。而外國人則需要支付更高的費用, 門診費用和藥品費用加起來一般要40至50新幣。
牙科診療所的診費
在新加坡國立保健集團的牙科診療所, 新加坡公民需要支付的門診費用為15.1至25.5新幣,而永久居民需要支付44.3新幣。
另外,在新加坡國立保健集團和新加坡保健集團的綜合診療所,進行一些牙科護理和治療項目,如美白等,公民和永久居民需要支付的費用也有所不同。例如,在進行美白項目時, 公民需要支付的費用一般為171至963新幣,而永久居民需要支付的費用為256至1,044新幣。
2.疫苗的區別
在新加坡,公民兒童注射某些疫苗時享有政府較多的津貼, 有一些疫苗甚至是免費的 。而永久居民則享有的津貼相對較少,注射疫苗的費用也比公民高。
例如,新加坡公民可以免費注射卡介疫苗,而 永久居民在國立保健集團注射該疫苗的費用為17.5新幣。相比之下,外國人注射卡介疫苗則需要支付高達1000新幣的費用。
此外,成人免疫計劃下的所有七種疫苗都可以獲得津貼。
1️⃣流行性感冒
2️⃣肺炎鏈球菌
3️⃣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
4️⃣破傷風、白喉、百日咳(TDAP)
5️⃣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6️⃣B型肝炎
7️⃣水痘(Varicella)
3.津貼的區別
專科診療所津貼
新加坡公民在專科診療所看病享有政府 50%的津貼 ,永久居民(pr)享有的津貼則為 30% 。
住院津貼
新加坡公民住C級病房享有政府高達 80% 的津貼;永久居民(pr)住C級病房的津貼則為 60% 。
新加坡公民住B2級病房的津貼則為 65% 。永久居民(pr)享有的津貼則為 45% 。
手術津貼
新加坡公民享有政府 65% 的津貼,永久居民(pr)享有的津貼則為 45% 。
中長期醫療服務
新加坡公民享有的政府 75% 的津貼,永久居民(pr)享有的津貼則為 55% 。
而以上所有津貼,ep和sp的持有者都是沒有辦法享受的。
所以這時候保險就派上用場啦!
天價的醫療費用
新加坡的醫療保險
面對天價的醫療費用該怎麼辦呢? 大可不 必這樣擔憂。
就算是外籍人士,也可以購買新加坡的住院保險。
不同於在國內3個月或半年的「觀望期」,在新加坡購買保險後,通常30天就能生效。
以往購買的這類保險可以全額報銷,現在只能報銷全額的95%。
要是在沒有買保險,又並非需要急診、但身體持續不適的情況下,萬事通還是建議只能飛回國做進一步治療(當然不包括沒有經濟壓力的人士)。
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留得青山在,才能於未來繼續大展宏圖啊~
總結
看完這篇的通心粉們,若你們想知道更多的關於看病的信息,比如哪個醫院xx科室更好、xx科室的大概費用... ...
可以後台「留言」告訴萬事通哦!
- The End -
1 新元 = 5.3055 人民幣
1 人民幣 = 0.1884 新幣
(*截稿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