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獲得者陳智新博士(左)、葉偉良博士(中)與曾毅文博士(右)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各研究機構、學院與系別的研究人員開展緊密合作。
為進一步支持那些處於職業生涯早期階段的研究人員開展學術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Emerging Scientist Fellowship)應運而生,三位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陳智新(Tang Chi Sin)博士、葉偉良(Nicholas Yap)博士與曾毅文(Zeng Yiwen)博士成為首屆獲得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研究與科技)辦公室於2022年設立的一項為期三年的項目,旨在吸引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不足六年的研究人員選擇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各研究機構、學院與系別工作,並與其研究人員開展緊密合作。
該獎學金的獲得者將在學術研究、參與研究之旅與發行出版物方面得到諸多資金支持,為其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陳智新博士
陳智新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大學級研究中心——新加坡同步輻射光源(SSLS)的一名研究員。
陳智新博士的研究重點是基於同步輻射光源技術以研究材料的基本特性。通過將電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9%,我們可以得到廣譜範圍的電磁輻射,並將其運用至納米技術、製藥、催化材料以及生物成像等諸多領域的研究中。
研究材料的基本特性——如超導性,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如電子如何在二維材料中開展運動等現象背後的科學本質。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陳智新博士及其團隊對新Kagome超導體CsV3Sb5展開了深入研究:超導體的基本特性之一是零電阻,通常需要極低的溫度環境。除了獨特的超導特性外,通過精確排列原子以形成編織籃圖案的「Kagome超導體」為關於超導特性的起源調查增添了不少藝術色彩。
通過揭示Kagome晶格中原子如何相互作用並扭曲結構,以在低溫條件下形成周期性圖案(電荷密度波)——這些發現可以為我們探索圖案晶格與帶電粒子如何在原子水平上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線索。與此同時,這些發現還可以揭示出如何誘導Kagome超導體以及其他類型的高溫超導系統產生超導性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科學期刊《先進材料》上發表。
對於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陳智新博士表示:「新興科學家獎學金將為研究人員開展更多樣的合作提供契機,它為我們研究量子系統的基本特性,以及之後我們如何將其轉化至與下一代電子系統、計算設備乃至高效清潔能源應用相關的應用中給予了更大的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陳智新博士對於「科學交流」也十分感興趣——這源自於其之前當教師的一段經歷。
「科學交流在讓公眾了解我們所開展的研究內容方面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同步輻射光源而言,它是開展科學研究的『瑞士軍刀』。科學界與全社會都必須意識到,科學交流是推動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學科研究生態系統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科學工具。」陳智新博士解釋道。
葉偉良博士
葉偉良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聖約翰島國立海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該研究中心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TMSI)負責管理。
葉偉良博士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海葵與水母分類學和系統學的研究上——這些海洋生物皆以神秘而聞名。
由於不知道它們的真實身份,我們對這些生物在新加坡以及鄰近地區的分布狀況及其生態學的了解仍然不足。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葉偉良博士正在努力將該地區這些「未知的面孔」與已知的物種名稱聯繫起來,反之亦然。
在最近發行的出版物中,葉偉良博士帶領團隊收集了來自印度-西太平洋(從埃及到澳大利亞)地區的150多個標本,並對其形態、發展歷史與分子證據展開研究,最終確定了一種海葵的真實身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這種海葵始終被認定是兩種不同的物種。研究結果表明:此類物種先前被認定為是兩種不同的物種的原因在於其無性繁殖的方式。對這一物種身份的準確界定將為未來開展強有力的生態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科學期刊《Contributions To Zoology》上發表。
目前,葉偉良博士正在開展有關「氣候變化對熱帶水母旺發的影響」的研究。隨著人類被水母蜇傷的事件不斷增加,尤其是在本地水域,此類現象頻發。因此,該項目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制定出能夠有效減少與避免此類危害的策略。
「這是令人無比振奮的,我很感激能夠成為首批獲得此項殊榮的一員,」葉偉良博士很高興能夠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他表示:「這項獎學金為幫助像我一樣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發展專業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撐。」
獲得該項獎學金後,葉偉良博士也將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海外開展學術研究時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也為建立合作提供了新契機。
曾毅文博士
曾毅文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氣候方案研究中心(CNCS)的研究助理教授。
「能夠成為首批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興科學家獎學金的一份子,我深感榮幸。同時,非常感激該獎項給予了我這個寶貴的機會,能夠進一步開展有關東南亞森林保護的相關研究。這樣的獎項對於像我這樣的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來說尤為關鍵——因為它為我們繼續探索令人興奮的研究前沿,並產生積極影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力量。」曾毅文博士滿懷感激地說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作為一名空間生態建模者,曾毅文博士致力於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尋找加強森林保護工作的方法。「既要對社會負責,又要對生態無害」,秉持這一發展理念,曾毅文博士制定了發展目標:開展相關研究,為推出與實施保護途徑與可持續發展政策提供信息與指導支持。
東南亞森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著大量的碳。然而,較高的森林砍伐率也不斷敲響警鐘。尋找到更好的方法來保護森林已迫在眉睫:不僅有利於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而且對於提高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將產生巨大影響。曾毅文博士所開展的研究工作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管理與保護決策將如何影響物種與生態進程。
曾毅文博士的工作主要圍繞減少基於自然的碳項目實施障礙而展開——這一點可以通過不斷提高該地區森林碳儲量圖的質量來實現。此外,了解不同的森林管理策略將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何種影響——這一點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近,曾毅文博士帶領團隊開展了一項關於「碳市場在支持世界各地紅樹林養護與保護方面的潛力與局限」的研究。結果表明:世界上大約20%的紅樹林可以通過碳融資來獲得資金保護支持。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