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O」種族劃分法在一些特定情況能用來幫助個別少數族群的提升和發展,但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多數層面都不受種族劃分的限制。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認為,不應該把種族劃分法看得過重。
尚穆根(右一)說,新加坡人在生活中通常不會按CMIO(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種族)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因此不應該「過度強調CMIO劃分法的重要」。(關俊威攝)
尚穆根星期一(6月12日)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35周年大會有關「重新審視多元主義」的對話上,回答有關新加坡能不能逐漸不採用CMIO(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種族)種族劃分法的提問時說,新加坡人在生活中通常不會按CMIO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因此不應該「過度強調CMIO劃分法的重要性」。
他也說,種族劃分法只在一些特定情況派上用場,比如當國家為少數族群的自助團體——回教社會發展理事會,印度人發展協會和歐亞人協會提供幫助的時候。
至於就讀什麼學校、獲得什麼樣的工作機遇等方面,尚穆根說,新加坡是遍地機遇的開放社會,不受限於CMIO劃分法,或與種族劃分相關。
「我們在一些情況需要CMIO劃分法,但在許多其他方面並不受它定義。」
其中一項根據種族劃分來推行的,是用於維持組屋區種族比例平衡的種族融合政策(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尚穆根在對話上發表演講時說,如果不實行這項政策,新加坡就會出現種族聚居地(enclaves)。
去年,近三分之一的政府組屋和一成的鄰里達到種族融合政策頂限,顯示族群比例已經要超出限制。如果沒有種族融合政策,種族聚居的現象會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