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的風潮在本地雖然可能還不及韓國,但也漸受歡迎。有本地醫美診所告訴媒體,前來看診的人當中不少是新面孔,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而且不只是女性顧客。
不過,愛美也要有本錢,一些人付不起診所開出的價格,只好四處探尋哪裡還有更經濟實惠的門路,但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只因為遇上了自稱擁有美容師執照的騙子。
自稱持有證照 上網招攬顧客 過去一個月的兩起法庭案件中,兩名被告分別承認在家中經營非法醫美生意:
在私立醫院和診療所法令下,任何用於醫療保健的場所必須登記,居家生意不能獲取執照提供醫美服務。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聲稱有醫美相關經驗,還在電商平台招攬生意,以低價吸引顧客上門光顧。
《今日報》登錄電商平台Carousell搜尋,發現有至少七個掛名「居家美容師」、稱能提供侵入性和注射程序。
其中三個主打肉毒桿菌和唇部填充(lip fillers)的商家受詢時,試圖以多種方式辯稱自己絕非冒牌,所進行的侵入性程序也絕對安全:
當時的案情顯示,被告就是透過Carousell和社媒平台Instagram打廣告,上載「顧客」接受整容手術的前後對比照,但實際上這些照片都是她從網上摘下冒用的。
便宜沒好貨 居家醫美給人「錯誤安全感」 這些「居家美容師」最大的賣點,就是價格便宜。
以肉毒桿菌和唇部填充服務為例,正規醫美診所的收費依注射量而定,一般介於200新元至2000新元不等。
網上的居家醫美服務,開價竟低至138新元至238新元。
對於這些美容師公然「搶生意」,有整形醫生受訪時反倒是替消費者不值,因為他們為了省錢,反而讓荷包破了大洞。
「矯正手術一般比初級手術複雜多了,因此價格也更昂貴。全部治療費用高出許多,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找像我們這樣的正規醫生。」
「他們一些人來到診所時,看得出相當絕望……他們發覺自己做了蠢事,本來可以省錢,最後為了矯正而花更多錢。」
除了價格吸引人,一些居家醫美生意還「掛羊頭賣狗肉」。
但使用無執照經營者提供的產品,受感染的風險其實可能更高。
一些消費者則是看到朋友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因此選擇「跟風」,也光顧那些無牌美容師。
要取締非法醫美行為並不容易 有整容醫師坦言,要取締這種非法行為並非易事,因為相關政府機構沒有資源監督非法從業者,只能靠顧客投訴採取行動。
問題是,在大部分案例中,顧客發現自己上了當後,可能因為羞愧而不願出面分享經歷,更別說舉報。
「這可能會導致住院、留下疤痕、感染,甚至死亡。使用這些服務可能會使您和親人的醫療狀況惡化,錯過最佳醫療時機。」
衛生部提醒公眾保持警惕,如果在衛生部名錄中找不到醫療場所的名稱,或是在醫療理事會名冊找不到聲稱是醫生的人的名字,就應小心謹慎,避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