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岸警衛隊海軍少將莫格星期四(2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說,當天上午,加拿大的遙控水下搜索車在北大西洋偏遠角落的海面下四公里處,發現一個殘骸碎片場,證實泰坦號潛水器已遭遇「災難性的內爆」,因此相信乘坐泰坦號的五人已經遇難。
遇難者當中包括巴基斯坦裔富商沙扎達(Shahzada Dawood)與蘇萊曼兩父子,他們的家人透露,蘇萊曼本來對這趟旅程感到害怕,但因為父親對於鐵達尼號一直很感興趣,最終還是決定一同上船。
其中三人接受媒體訪問,分享參觀鐵達尼號遺址的經驗。
有兩種情緒貫穿著他們的敘述:恐懼、擔憂。
鐵達尼號展覽主辦人:「非常害怕」 在美國洛杉磯負責主辦鐵達尼號展覽(Titanic: The Exhibition)的喬勒(Tom Zaller)23年前曾乘坐潛水器參觀鐵達尼號遺址。
他接受法新社訪問時,以「陰暗、寒冷」形容潛水器下沉的過程,並詳細地描述了他所乘搭的潛水器:
「潛水器寬2米,設有增壓的圓形座艙。中間是駕駛員座位,兩側各裝有兩部長凳,以及三個舷窗。上方有一道艙門,乘員從艙門進入後就必須把它關上。艙門外還有另一道活板門。一旦進入潛水器,就再也沒有回頭路。」
潛水器到達海床的時候,會揚起泥沙,但潛水器會繼續航行,穿過泥沙。
「(我們)在海洋底下一個完全靜止的環境中,離海面3800公尺,然後我們就看到一片殘骸,鐵達尼號船身的巨大一片。接著,就看到一隻茶杯或者茶壺,然後在船殼脫落的另一處,看到史密斯船長的浴缸。」
「我帶了一部錄像機,也拍攝了自己在潛水器內的錄像。我後來觀看錄像時,還是感到非常害怕。」
美國廣播公司前記者:「永遠不會忘記那沉重無比的哀傷」 時任美國廣播公司科學新聞主編吉恩(Michael Guillen)也是一名物理學家,他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敘述自己在2000年9月乘坐Mir1潛水器到鐵達尼號遺址的經歷:
「我全程俯臥,從八寸寬的舷窗向外張望,能看到的東西不多。」
潛水器向鐵達尼號的船尾殘骸行駛時遭遇急流,結果卡在鐵達尼號其中一個螺旋槳之下。
「鐵達尼號的碎片掉落在我們的潛水器上,我立刻察覺我們陷入危機......身為科學家,我當然試圖想辦法,但很快意識到沒有逃亡的路徑,我們無路可走。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哀傷。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沉重無比的情緒,仿佛整個海洋的重量都壓在我的肩上。」
吉恩接受老東家美國廣播公司訪問時更詳細地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心路歷程:
「我記得一度這麼想過:我為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新聞時跑遍全世界,包括南極和北極,採訪波斯灣戰爭時更冒著槍林彈雨,差點中槍,卻還是毫髮無傷地生還了。但(卡在鐵達尼號螺旋槳)那一刻,我以為自己就要斃命於此了。我記得很清楚,我的耳際響起了一把聲音,告訴我:『你就是這樣走到人生盡頭』。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把聲音。」
幸好,駕駛員在嘗試了大約30分鐘後,成功將潛水器駛開,所有乘員才得以逃出生天。
德國探險家:「那是個自殺式任務」 「你必須有點瘋狂,才會做這種事。」
61歲的德國退休商人兼探險家羅伊布(Arthur Loibl)告訴美聯社,他在2021年與在這次事件中罹難的海洋之門探險公司(OceanGate)創始人拉什(Stockton Rush)和法國籍探險家納爾吉奧萊(Paul-Henri Nargeolet),以及另外兩名英國人一同出發參觀鐵達尼號殘骸。
「潛水器就如同一個數米長的金屬管子,地板就是一塊鐵片。你在裡頭不能站著,也不能跪著,所有人坐在彼此身旁。患有幽閉恐懼症的人(claustrophobic)是不行的。」
羅伊布回憶道,潛水器艙內在下沉和回返海面時都熄燈以節省能源,唯一的光線來自一根螢光棒。
他還說,他們這組清楚看到鐵達尼號殘骸,可說非常幸運。
「回想起來,我當時有點天真。那是個自殺式任務。」
英國富豪看出安全隱憂退出行程 逃過一劫 泰坦號潛水器出發前,還有一人在最後一刻退出,結果逃過一劫。
他的經歷,似乎呼應了羅伊布的上述觀察。
布朗指出,令他感到擔憂的兩點是海洋之門使用「老舊的鷹架柱」作為潛水器的壓載物,以及使用類似電動遊戲控制器的儀器操控潛水器。
他因而決定退出,並要求公司退還他原本已經支付的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