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旅居新加坡的中國女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向大家炫耀她在新加坡看到的「垃圾道」。
這名女子表示:在新加坡的每一個居民樓里,都有一個非常隱蔽的「垃圾道」,人們只需要將家裡的垃圾裝好後,將它丟到每個樓層對應的「垃圾道」里,那麼,垃圾就會自己滑下去,等待新加坡的環衛工人定期來清理,完全不需要向我們這樣,每天都要拎著垃圾下樓,將它扔到樓下的垃圾箱裡。
然而,原本這名女子發視頻,是希望大家稱讚新加坡住宅的「高大上」,認為在新加坡居民樓設計的時候,會有更多方便住戶的合理設計。卻沒想到在這段視頻的下方,有不少網友都告訴她:這種「垃圾道」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被我國徹底淘汰掉了。
網友們紛紛告訴她不需要「崇洋媚外」,要知道這種居民樓里安裝「垃圾道」的設計,不僅不會顯得「高大上」,反而還很「落後」,因為它遠沒有看起來的那麼方便、那麼有人性化。
那麼,10多年前我國真有「垃圾道」嗎?為何後來會將它給淘汰掉呢?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城市中建造的很多居民樓,都會配有「垃圾道」,和這一次視頻博主在新加坡拍到的情況一樣,當時我國樓房內的「垃圾道」也是建在樓梯間的牆面上,外面有一個小鐵門,拉開後就就可以將垃圾丟進去,然後環衛工人就會定期在一樓的外面「垃圾道」出口處,再將另一個鐵門打開,將垃圾都清理出去。
雖然看起來這麼做的確很方便,但卻一直被人詬病不已,尤其是在2003年我國經歷了非典之後,老式居民樓里的「垃圾道」也都開始被陸續清理、封閉了,再也不允許大家往裡面丟垃圾了。
或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對於住在高層的居民來說,的確是很友好方便的一件事,然而,卻忽略了這對於住在低層的居民來說,卻是難以忍受的「噩夢」。
首先,垃圾清理的時間是固定的,並不是「垃圾道」里出現垃圾後,就會馬上有人去進行清理,因此,垃圾就會出現在「垃圾道」里長時間存放的情況,很容易散發出難聞的味道。
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垃圾腐爛速度加快,也會導致整個居民樓里,甚至是整個居民區里都臭氣熏天,尤其是住在低層,挨著「垃圾道」出口的居民,更是在夏天的時候,都不敢開窗戶。
其次,居民樓里的垃圾,普遍都是生活垃圾、廚餘垃圾,這些垃圾本身就是湯湯水水,很容易滋生細菌、蚊蟲,比方說蟑螂、老鼠,它們會順著垃圾道出現在每一個樓層,並且進入到每一戶居民的家中,可謂是防不勝防。
即使是再愛乾淨、甚至是有潔癖的人,也都無法徹底清理乾淨家裡的蟑螂,畢竟只要「垃圾道」存在一天,蟑螂就會不斷繁殖,不斷蔓延到居民樓里的每一個角落。
所以,「垃圾道」對於居民來說,真的是「噩夢」一般的存在,更何況若是樓里有人患有傳染病,也很容易讓病原體通過「垃圾道」傳播出去,造成大規模感染的風險。
因此,雖然在幾十年前我國建設居民樓的時候,曾經普及過看起來很方便的「垃圾道」,但是後來隨著新式住宅的出現,「垃圾道」這種明顯弊大於利的時代產物,也就逐漸被我國淘汰掉了。
只是沒想到時隔多年,竟然會被「崇洋媚外」的人,覺得「垃圾道」是已開發國家的標誌,認為這是「人性化」的體貼產物。難怪這位博主在發視頻「炫耀」後,底下網友的評論,全都是對她進行嘲諷了。
那麼,為何新加坡的居民樓會採用如此「落後」的設計?難道當地人不反感這種「髒亂差」的設計嗎?
其實,這主要與新加坡國土面積非常狹小,人口密度非常高有關。從資料來看:新加坡國土面積724.4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國北京的占地面積為16410平方公里,算下來的話,一個北京相當於22.6個新加坡。
不過,別看新加坡面積這麼小,但是卻又超過570萬的人口,在新加坡生活,這也讓新加坡的人口密度達到了8698人每平方公里。
為了裝下這麼多的人,新加坡的居民住宅普遍都是高層,甚至這些年蓋的新居民樓,恨不得都是一棟樓就能裝下上千人的「超高層住宅」。
所以,為了方便住在高層的居民,新加坡的房屋設計師才會採用如此「人性化」的設計,在居民樓里安裝「垃圾通道」,這樣一來,住在高層的居民,就再也不用為扔一次垃圾就需要坐幾十層電梯而感到煩惱了。
然而,即使相較於我國幾十年前的「垃圾道」而言,新加坡居民樓里的「垃圾道」在設計的時候,的確要更容易處理,而且所有的垃圾,最終都會掉入最底層的一個「大型密封式垃圾箱」中,但是,時間久了,卻仍然避免不了有味道和滋生蚊蟲、細菌的問題。
所以,其實對於新加坡人而言,他們中也有不少人,是不喜歡「垃圾道」這種設計的,只是沒辦法,畢竟新加坡的居民樓都有這種「垃圾道」,即使他們搬家,也仍然離不開「垃圾道」。那麼,朋友們,你對此有哪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