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老遺蹟坐落在吉打布秧谷(Bujang Valley)的雙溪巴都(Sungai Batu)。根據新傳媒英文新聞網站CNA報道,考古學教授莫達賽丁(Mokhtar Saidin)在2005年位於吉打的雙溪大年買下一間房子,當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原來住在一個對馬國歷史意義重大的地點附近。
從2007年開始,一直到2021年退休,賽丁無數次驅車半小時到附近的雙溪巴都考古,他和馬國理科大學的團隊發現了當地礦石冶煉行業蓬勃發展的證據,其歷史可追溯至追溯到公元前788年。
這遠比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8 世紀)和柬埔寨吳哥窟(12 世紀)的著名古蹟要古老得多。有關雙溪巴都發現東南亞最古老文明的宣言,是在2016年發表,並獲得世界五大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中美洲、中國和希臘羅馬)考古專家的背書。
自一個多世紀前以來,研究人員已先後在布秧谷發現了印度佛教的寺廟、煉鐵廠和古蹟。研究人員指出,這證明了該區曾是一個繁華的國際化貿易港口,相信是連接東方和西方的交接點。
「船隻在這裡停泊三個月,等待風向轉變。而在這幾個月時間裡,會出現宗教活動的傳播,寺廟也應運而生。也就是說,雙溪巴都是2800年前貿易情況的寫照。」
賽丁認為,這項發現對東南亞甚至是世界都非常重要。雖然如此,考古團隊如今卻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自賽丁兩年前退休,目前還找不到接班人來繼續當地的考古工作,以進一步揭開這個古老文明的面紗,賽丁也不明白後繼無人的原因。
他也說,自己在2009年開始布秧谷雙溪巴都的考古工作,不過這12年來的挖掘,估計還未發掘出布秧谷「10%的遺蹟」。
根據馬新社在2019年的報道,馬國國家遺產部門正在遊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秧谷列為世界遺產,同時也撥款1000萬令吉給相關部門,來發展雙溪巴都的基礎設施,將這裡打造成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不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回應CNA的詢問時說,布秧谷目前都還未被馬國列入潛在提名名單,因此「連程序的第一步都還沒有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