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時期建造的黑白洋房租賃需求強勁,過去六個月的租金估計上漲10%,最高月租可超過4萬元。
分析師指出,由於供應有限,黑白洋房今年租金預料保持堅挺。
圖為馬康路(Malcolm Road)上一棟正在裝修的黑白洋房。(葉振忠攝)
合登集團(Huttons)研究部提供給《聯合早報》的數據顯示,位於核心中央區(CCR)的黑白洋房平均租金約為每月2萬5555元,坐落在中央區以外(OCR)的黑白洋房平均租金則約每月9359元。截至6月27日,這類房屋的月租在過去六個月估計漲了10%。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和外交部長維文醫生租住第10郵區的萊道路(Ridout Road)26號和31號黑白洋房,引起公眾對這類房屋的關注。這類有地洋房是英殖民時期建造,目前全島約有600棟,屬於國有資產,由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管理,只供出租。
黑白洋房租金差異甚大,去年租金最低介於2000元至3000多元,最高租金則超過4萬元。
根據土管局的資料,去年各區黑白洋房中,位於三巴旺一帶的租金最低,從2250元起跳;紐頓一帶的租金也相當低,從3125元起跳。那森(Nassim)一帶的黑白洋房租金最高,可達4萬1500萬元。
萊道路等部分地區租金六年幾乎沒變
一些地區如萊道路的黑白洋房平均月租近年來保持平穩,從2017年至2022年期間的平均月租介於1萬零338元至1萬2972元。在同期,武吉知馬一帶的黑白洋房平均月租保持在1萬零443元至1萬1092元。
合登集團研究部彙編的資料顯示,過去六個月,月租最高的黑白洋房分別是:薛敦弄2號(2 Seton Close),4萬2800元;大威園5號(5 Dalvey Estate),3萬2000元;華登園路126號(126 Watten Estate Road),3萬1010元;史蒂芬路14號(14 Stevens Road),3萬零823元;露茜山路24號(24 Mount Rosie Road),2萬8650元。
這些黑白洋房的建築面積介於4600多至8000多平方英尺,占地面積介於2萬至8萬多平方英尺。當中面積最大的是大威園5號。它們是以投標方式出租,史蒂芬路14號的黑白洋房最受歡迎,引來七方競標;露茜山路24號則只有一方出價。
合登集團高級研究主管李思德受訪時指出,有地住宅市場供應有限和需求存在,預料讓黑白洋房的租金保持堅挺。
一般裝飾簡單無家具 但面積寬廣
他說:「黑白洋房一般上沒有家具以及保留非常簡單的裝飾。這類洋房最主要的賣點是土地面積廣闊,周圍綠意盎然,並給租客帶來隱私。私人獨立洋房的租金過去一年上漲,可能讓一些租客轉向黑白洋房,進而推高租金。」
實里達是黑白洋房主要聚集地之一,估計有約200棟黑白洋房。在波斯陶路(Portsdown Road)和亞歷山大公園(Alexandra Park)一帶也有不少黑白洋房。
PropertyGuru的報告顯示,黑白洋房一般為兩層樓建築,面積寬闊,有偌大的房間、大廳和陽台等,一些甚至設有游泳池。
大亨房地產網站(MOGUL.sg)首席研究官麥俊榮受訪時說,黑白洋房非常受跨國企業高管青睞,租金因此保持堅挺。
至於租金多寡,要視用途、地點、面積和市場而定。據知,在拉柏多公園(Labrador Park)一帶有一棟超大黑白洋房,曾經以高達六位數出租。
大部分黑白洋房是作為住宿用途出租,有的則作餐飲、休閒,以及幼兒園等用途。租期一般上為兩年或三年,如果房地產不受任何發展計劃影響,可以續租。
政府推出濱海花園彎和媒體圈兩地段
可建1130個私宅單位
市區重建局(URA)6月30日宣布推出濱海花園彎(Marina Gardens Crescent)的白色地段,以及位於媒體圈(Media Circle)的住宅加1層商業空間的地段。這兩幅地段同為今年上半年政府售地計劃(GLS)下的正選名單地段,可為市場增添共1130個私宅單位。
濱海花園彎地段在濱海南湯東線地鐵站旁,可建造約775個單位。
這項目也將是濱海南(Marina South)規劃的部分內容。占地45公頃的濱海南將打造成集合住宅、酒店、零售和辦公樓的可持續發展住宅區。完成發展後,整個地帶預計會有超過1萬個住宅單位。
媒體圈(Media Circle)地段靠近緯壹科技城媒體城(Mediapolis)和科學園,可建造約355個單位,地面一層樓則為商業空間。
兩幅地段的招標截止日期為明年1月18日。
濱海花園彎地段在濱海南湯東線地鐵站旁,可建造約775個單位。(關俊威攝)
市區重建局文告說,上述兩幅地段是今年上半年政府售地計劃的一部分,上半年正選地段的私宅供應量達4090個單位。
該局也說:「為滿足需求,政府已進一步增加政府售地計劃下的正選地段私宅供應,2023年下半年供應較之前一輪增加了26%。」
包括今年下半年的供應在內,今年正選地段可為市場增添共9250個私宅單位,達到十年來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