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米其林的追求,全球食客早已接受那是公認的美食貨幣,對追星的餐館來說,更是身為廚師的人生,必須追求的夢寐以求。但是有一組人,並不這麼認為,甚至對米其林頒的獎項視為洪水猛獸。
是的,米其林還是賣輪胎的,發展出美食指南,也離不開輪胎,是食字路口的重要指標,偏偏有人不買帳。
美食密探神出鬼沒 米其林的前身創設於1832年,那是還沒有汽車的馬車年代。1895年,汽車誕生後,全世界第一條充氣輪胎是米其林公司研製生產的。
1900年,米其林為了推動汽車旅行和輪胎銷量,發想推出一本餐廳指南:《米其林紅色指南》,最初的構想是讓司機在旅途上,能按圖索驥找到美食。久而久之,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評定,成了歐洲的美食重磅指標。
要入選摘星,必須經過嚴格篩選,程序和方式幾乎嚴密如神秘宗教,只有猜測之中的繪聲繪影,從來沒有人站出來道出箇中奧妙。據知,是由數目未知的「美食密探」私下品鑑,外加一年12次的匿名造訪審核,最終才能通過米其林總部評審,名單敲定出爐。
選上米其林星級餐廳,廚師與餐廳皆光宗耀祖,星星再多,不跟著廚師走,只停留在餐館。1星表示值得停車一嘗;2星表示廚藝一流,值得繞道前往;3星表示登峰造極,廚藝盡善盡美,值得專程前往。
最好不要來排隊 畫家歐家洛(O』Galop)在1898年創造出的輪胎人物造型「必比登」(Bibendum),成為米其林的象徵,後來進一步成為米其林指南里,推薦物有所值美食的「必比登推介」。
通常,本地小販美食得到「必比登推介」,就成了食客大排的保證。不過,有一些小販不想要這個「虛名」,原因很簡單,平時這些攤位名聲已經夠響,老顧客天天排隊光顧,已經應付不來。米其林黃袍加身,更是會吸引來自全島各地的朝聖食客,反而亂了日常布局。
對真材實料的小販,一天可以賣幾盤幾碗早已固定,米其林的光環引來長龍,只會讓老顧客卻步,而慕名而來的新客待熱潮一過,不可能老遠再來,這一來一往,最終熱鬧過後,生意反而可能受影響。況且一些有堅持的小販,更想靠實力和手藝,而不是名氣吸引老饕,米其林要頒獎,當小販忙得不可開交,不見得會抬頭領情。
貪戀美食好風景 新加坡人懂吃好吃,喜怒哀樂離不開美食,也漸漸不介意多花錢一嘗心頭好,出手越來越更重。多貴都有人吃,多便宜都可能美味。
慢慢品嘗,迷信米其林是一種享受,堅持自己的無星法門,同樣自有滿足。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