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新加坡执行长黄继瑜也有类似际遇。
曾启山写道,黄继瑜是首位获委任领导汇丰新加坡的新加坡人。担下重任前,黄继瑜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也在泰国、中国、英国等地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他还引述了黄继瑜曾说过的一段话:
“和来自不同国家及文化的人们工作,拓宽了我的视野,形塑了我的领导风格。”
二,胆大一些
他说,伟大的企业领导人都是无所畏惧且充满远见的,他们往往具备突出公司品牌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一名好的企业领导人除了要能管理生意,了解公司的价值,同时也应确保这门生意,能以创意的方式呈现给股东及社会。
只有跳脱出仅把任务执行好的局限,勇敢挑战才有望成为一名更好的企业领袖。
三,眼光放长远些
最后,他也提到一名成功的企业领袖应具备远见,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他认为,新加坡人往往过于注重成果,导致容易过于专注关键绩效指标(KPI)及年度预算这类短期目标。
网民:教育方式和大家长环境也有影响
曾启山的文章在社媒引发了一些讨论。
一些网民也认为,除了曾启山所提到的现象,教育方式也影响了国人在跨国企业担大任的契机。
他们说,新加坡教育制度不鼓励学生跳脱框架思考,也局限了他们的创意及组织能力,这对新加坡人在跨国企业接下更高职务是相对扣分的。
这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是一名好员工,却未必有能力担当更大的责任。
也有人将新加坡籍CEO不足的问题归咎于政府当局的“家长式”作风,当“人们不被鼓励质疑政策及条规”,往往就只能纸上谈兵,缺乏企业所需要的跳脱框架的思考。
另一派则质疑,过度依赖外来人才,导致本地人缺乏能累积经验的职位,相关训练机会不足。
当外界都认为新加坡人已具备该有的硬实力,当本地已有顶尖高等教育,对英语这一通商语言的掌握能力也在本区域首屈一指,更别说本地设立据点的跨国公司多不胜数,这样的“主场优势”,却没有变换成一定比例的新加坡籍企业领袖,确实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