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南亞人口的不斷增長,產生的垃圾也越來越多,利用這些垃圾作為能源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其中日本公司及其垃圾焚化技術處於領先地位。
《日經亞洲》報導,新加坡西南部大士區的一家垃圾焚化爐,每天可以處理該城市國家約 35% 的垃圾。約500至600輛垃圾車晝夜不停地將垃圾運往該廠,其發電能力達到120兆瓦。
三菱重工於2022年宣布收購垃圾焚化發電廠運營商 TuasOne 的全部股份。TuasOne是新加坡一家大型水處理公司Hyflux與三菱重工的合資企業,三菱重工將TuasOne 轉為其全資子公司。
三菱重工已在新加坡設計並建造了4座垃圾焚化爐發電廠,並稱其在東南亞個中行業中,該公司擁有最好的紀錄。
東南亞垃圾處理需求上升 該公司表示,在東南亞,近年來垃圾收集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口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對垃圾處理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
在新加坡以外的地區,由於土地面積有限,東南亞的大部分垃圾都是土地掩埋法。但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導致垃圾增多,地下水污染已成為一個問題。
根據日本環境省的數據,露天傾倒和填埋各占全球垃圾處理方式的30% 以上,而焚化和回收各占 10%以上。焚化在歐洲和日本很普遍,而填埋在美國很常見。
焚燒會排放二氧化碳,而填埋則會產生甲烷氣體,其溫室效應是焚燒的25倍。三菱重工環境與化學工程公司表示,改用焚燒法可減少垃圾填埋量和對環境的影響。
焚化垃圾發電受關注 垃圾焚燒發電廠還可以利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發電,這使得東南亞地區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興趣迅速增加。
印度研究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預計,東南亞垃圾發電市場將從2023年的33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61億美元,增幅約為80%。
根據 Mordor的數據,2020年至2021年期間,馬來西亞至少有6家垃圾發電廠計劃啟動,預計到2025年全部建成。在泰國,一座每年焚燒約14.4萬噸垃圾並產生6兆瓦電力的工廠已於2020年動工。
雖然海外公司也在集中精力接訂單,但日本公司的優勢在於其業績記錄。據環境省統計,日本擁有約 1000 個垃圾處理設施,居世界首位。其中約40%配備了發電設備。
學者:垃圾收集量不足無法獲利 三菱重工已經開發出將可生物降解垃圾與塑料和其他垃圾進行有效分離的技術。該公司計劃在2023財年將其商業化,首先在日本推廣,然後進入東南亞和其他地區。
此外,三菱重工還希望將垃圾發電裝置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相結合。收集的二氧化碳可用於化工生產。三菱重工機械公司的二氧化碳捕集量約占全球總量的 70%。該公司在馬來西亞和越南都有提供碳捕集設備的記錄,因此準備在東南亞的垃圾處理市場擴張。
日本岡山大學名譽教授田中傑(Masaru Tanaka )認為,要想在生物質能領域取得成功,光有技術可能還不夠。
「人們擔心收集的垃圾數量不夠多,無法為生物質能和其他技術發電並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