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馬來西亞國內頻繁發生小規模爆炸事件或炸彈威脅案件,其中包括在蘭卡威一名飲食業者收到炸彈包裹並被炸傷,以及知名人權律師茜蒂卡欣的汽車底部被不明人士放置簡易爆炸裝置。這兩起事件發生的時間十分接近,引發了社會的擔憂,人們開始關注簡易爆炸裝置是否正在愈發泛濫。
犯罪學家拿督沙胡爾哈米德指出,網絡上存在大量製作簡易爆炸裝置的教程,並且製作材料易於獲取。因此,他呼籲相關當局高度重視此事,以確保公眾的安全不受威脅。
在接受馬來報紙《Kosmo!》的專訪時,沙胡爾哈米德解釋道,簡易爆炸裝置(IED)是一種自製炸彈,可以使用硫磺、鞭炮中的炸藥或汽油等容易找到的材料來製造。
他指出,事實上,汽油也可以用來製造炸彈並引爆,但其威力較炸藥低,不會引發強烈的爆炸效果。
「警方在茜蒂卡欣車底發現的爆炸裝置,如果被火花引爆,最多會對輪胎造成損毀並引發火災。」
沙胡爾哈米德表示,簡易爆炸裝置可能在車輛行駛時被引爆,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如果爆炸位置與受害者太近,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們可以通過炸藥的成分來判斷,它引爆時是否足以直接致命。」
他指出,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可以輕易搜索到製造簡易爆炸裝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製造這類裝置。因此,他敦促相關當局立即採取嚴厲措施,以免這種威脅對公眾造成危險。
沙胡爾哈米德擔憂,如果不及時採取行動,可能會有不法分子模仿此類做法,在其他人的車底下安置簡易爆炸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