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水災】好心做壞事?先評估後捐贈避免物資過剩

2021-12-30

馬來西亞大水災後,災後重建家園往往是最耗時耗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家都紛紛響應號召捐贈物資助災民度過難關,然而一些賑災物資如舊衣物嚴重過剩,一些物資如家電和床褥卻嚴重缺乏,形成兩極端情況。

一些「熱門」災區資源過剩,一些偏遠鄉村災區卻等不到資源,物資分配不均情況屢現發生。

全人關懷團隊(簡稱全人)過去曾參與國內外災難如2008汶川地震、2011日本海嘯大地震、2014 MH370事件、2015尼泊爾地震、2017檳城大水災等救災工作。這次負責雪州水災賑災行動的指揮官,全人7979部門主任鄭百頌傳道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訪問時說,物資分配不均的情況在過去很多場水災都有發生。

他指出:「最關鍵原因,捐助物資的人,沒做好評估,不知道當地災情需要什麼東西,就把物資貿貿然送去現場。」

他表示,未做好評估就捐贈物資會引發兩種情況,一是某些物資太少,二則是某些物資太多泛濫,這兩者都是不健康的情況,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全人7979部門主任鄭百頌傳道表示,災區物資分配不均的情況在過去很多場水災都有發生。 (圖:受訪者提供)

他舉例,假設一個地方有100個災民,但他們只有30樣東西,送到現場應該如何分派?有些已註冊的災民的物資因人數太多,若物資分配不足會引發搶物資的情況發生。

「無論怎麼樣,假如你已有特定人士要給,他們會說你大小眼,為何給他不給我,我比他更需要之類的……這可能會在災民之間引起一些緊張關係。」

他指出,以國際性標準,物資發放是有作業程序和標準,因為有些物資根本不適合當地人,如2015尼泊爾地震有人捐美乃滋,但根本不適合當地人吃。

物資過剩又是另一場災難 他又稱:「我親眼目睹,在災區有人載了一羅里的東西來,也沒有負責人交代,把東西放在現場,拉個布條、拍個照、就走了,這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留下的物資,太過剩的話,又是另一場災難。」

他表示,載送物資來的單位,也需要負責管理物資和發放,不能丟下就置之不理。

談及這次本地水災,他坦言,大馬人過於熱心和有愛心,常常會受到一些社交媒體影響,會因一封簡訊或抖音(tiktok)視頻呼籲說某些地區需要水,就全部人一窩蜂往該區送水去,導致那區水物資過剩。

他舉例,2014年大水災,水飲的物資超級多,但不一定每個災區都缺水或面對水電供應問題,災區也並非長期制水,災民仍可到附近的超市買東西或在家自己煮食。

例如,熟食供應,在災難發生的當下1至2天內是有需要的,給流離失所災民和救援人員可以即刻有食物充飢,但之後災民已返回家園清理後,災民已有地方,或已購買餐具可以煮食,那時就沒有熟食供應的需要。

圖為太子園災區內,捐贈衣物堆積如山的畫面。(圖:受訪者提供 ) 物資分配不公 偏遠災區無人問津 另一方面,他指出,事實上,大馬還有某些水災地區受到忽略,因為媒體沒報道,又位於比較偏遠和鄉村地區,缺乏網絡,無法引起大眾關注。

「有些(災區)熱點很多人關注,但是有些地方人口沒那麼多、網絡不發達,那邊災情照片不多,影片相對較少,但還是有災民在裡頭,可是卻被忽略了。他們還是需要幫助但卻比較少人去幫助他們。」

鄭百頌傳道強調,要捐助和發放物資的單位,預先需要做好評估的功課,先了解需要物資的目標群和他們所需物資,不同社區和地方有不同需要,包括人口結構、受災戶是否有老人、小孩或病患,以及災區族群等都要先了解清楚。之後,他們需要再規劃如何發放及分配物資,甚至一些地方可能還需要保安駐守。

志工事前需了解災民所需 他表示,做志工不是單單送物資去而已,還要進一步探訪了解災民所需,例如水災造成某些地區的排污系統受影響,導致災區廁所無法使用,而當地就可能會引發衛生問題。

他也指出,一些災區可能需要保安,因為一些災區災民可能已經餓了好幾天,會發生搶物資的情況,這也是為何早前莎阿南太子園會發生商店被搶劫。

提及目前雪州一些災區面對舊衣服過剩的情形,他表示,全人也收到很多人詢問想要捐二手衣,但一般上他們不接受舊衣物,不過還是會有人會在捐贈物資時,偷偷藉機塞幾箱舊衣物,讓他們防不勝防。

「但我們憑心而論,我們自己本身會不會想要穿二手衣?如果我們自己也不想要穿的話,我覺得災民也是有尊嚴的。」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表示,在緊急狀況和別無選擇下,災民當下可能會需要衣物換洗,但災後,災民不會長期要穿別人穿過的衣服。

與此同時,擁有多年賑災經驗的他也分享道,物資發基本上分成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黃金72小時)——派發緊急物資,如棉被,地毯,乾糧,熟食和水等;
  • 第二階段(一星期之間)——炊具、床褥,枕頭,被、床單、枕頭套、廚具、電器如風扇、照明燈等、基本家具如椅子等
無論如何,他表示,這也需視何種災難而論,而水災的善後工作時間比較長。

鄭百頌傳道表示,儘管災黎會一時沒有衣物傳而需要衣服,但也不會長期想穿二手衣。圖為災黎在清理家園時,晾曬衣服的畫面。(圖:美聯社) 志工團體建議」認領「災區協助災民 他補充,若可以的話,可以「認領」災區方式協助,但民間志願團體不可能照顧所有地方的需要,他們只能憑能力範圍所及專注在某個地方,與當地領袖溝通,如村長、州議員或居民協會,因為他們知道當地貧困的家戶在哪,哪家有特殊的需求,從此為他們張羅所需的援助。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這是比較好的做法,應用你的資源,服務到位。」

此外,鄭百頌傳道說,民間團隊和非政府組織會與國家天災管理機構聯繫溝通,互通消息,分享資訊,協調援助工作,避免資源重疊。

他表示,若面對問題,他們會跟有關當局交涉,比如災後大型垃圾處理,他們會與負責的市議會溝通,清楚了解政府的計劃,幫助災民一起清理垃圾。

「一般上民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是幫助填補一些空隙,政府主要做整體性的事情,在政府觸不及的個別性小區塊,政府還需要民間團體幫助。」

雖此,他認為,大馬在這方面的協調還是有些缺乏,還沒有完善的機制來管理和協調工作。


相关文章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賭窩藏在森林中 馬國警方出動無人機捕124人
  • 雅加達公務員每周三必須搭公共運輸 否則無法升職
  • 泰警曼谷港口繳獲238噸非法進口電子垃圾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