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全球十大最佳居住與工作城市」的新加坡是許多外國人嚮往移居的國家,那究竟這個地圖上傲人的小紅點有什麼魅力呢?
現年64歲的David Goldwich移居新加坡的故事給了我們答案。
女兒Cherisse Goldwich在旅遊生活網站TheSmartLocal里寫了關於父親的移民故事。
David出生並成長於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的邁阿密,39歲前他都沒出過遠門。
他在離家不遠的新佛羅里達學院讀學士學位,畢業後到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法學院讀博士學位。從法學院畢業後,就在當地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
他一直都挺滿意自己的生活,從來沒想過離開美國。
一切從他遇到一位「新加坡女孩」開始。
在他20多歲時,他參加了一個由他屬的青年領袖組織舉辦的會議。研討會在夏威夷檀香山舉行,彙集了世界各地分會的資深會員,包括他的未來妻子。
1998年他39歲時,第一次踏足新加坡,來找他的新加坡女友。他只帶了一個小小的行李箱,因為原本他只打算在這裡待幾個星期,結果沒想到一待就是26年!
來新加坡是他離家最遠的一次旅行。
在此之前,他去過的飛行距離最長的地方就是那一趟夏威夷之旅。David在描述對1998年獅城的第一印象時,最常提到的一個單詞就是「不同」(different),原因如下:
1、新加坡面積小、土地有限,與美國不同,新加坡的建築是向上建的。然而,這卻讓家庭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即使在交通高峰期,不需要花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可到達任何地方。
2、與有四季的美國不同,新加坡一年365天都是夏天,可幸的是本地有很多裝有空調的室內商場。
3、最讓他禁驚嘆的是本地的多元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如此。他從來沒有想到,在猶太教堂附近可以看到一座佛寺,但在滑鐵盧街(Waterloo Street)上兩者卻可以愉快地共存。如果想探索這個多元文化、宗教和民族的「文化雜糅城市」,只需要花幾分錢搭巴士就可以。而且,能以便宜的價格(幾塊錢)就能吃到新鮮、美味的食物,這讓他可以嘗遍所有的本地食物,甚至是那些他從未聽說過的東西如鳳爪,而他的最愛就是海南雞飯。
David後來和這位新加坡女孩結婚了,移居到新加坡。
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是被新加坡的文化所接納,我不需要特地出去外面與別人社交,他們一直都在這裡陪伴我。」
因為少出去社交,生活圈子上都是和新加坡人打交道,也讓他更容易在這裡紮根。
隨著他與新加坡的聯繫深化,他與美國的聯繫也逐漸淡化。因為那時是上世紀90年代,沒有FaceTime視訊通話,或者臉書這些社交媒體,來讓他繼續留意和關注美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與發展,要和他們保持聯繫也相當困難。
後來,他在新加坡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然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汽車。離開新加坡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小,留下來的意義則變得越來越多。
獅城有最棒的教育體系,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世界觀的公民 讓David決定留下來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女兒。
到了女兒開始上小學時,他們一家決定要一直住在新加坡。女兒如今已經20歲了。
他和妻子除了看重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和質量外,也希望女兒在新加坡成長能擁有世界觀,樂於接納其他文化,尤其是自己的文化。
女兒Cherisse Goldwich寫道:
「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的亞洲血統和文化並沒有被抹去,而是被頌揚。」
搬到新加坡後,David也變成了一個更有世界觀和洞察力的人。
David解釋說,
美國幅員遼闊,僅邁阿密一個城市就比新加坡還要大。然而,地方如此之大的問題在於,同類相吸。
住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意味著,你都會下意識選擇與自己有很多共同點的人生活在一起。也許是有著相似的種族、階級或成長經歷,總之他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和你很相似。
然而,在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小島里,你會發現自己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經歷。這種多元視角的體驗是非常罕見和難能可貴,也是新加坡的獨特之處。
他說,
很多時候,家的定義不是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你長大的地方,而是你覺得與自己最有聯繫的地方。對他來說,新加坡是他買了第一套房子的城市,是他發展事業的地方,也是他為家人打造了美好生活的地方。
在回答這道問題時,David的女兒說:
「在我成長的環境中,那些我在外面遇到的人,我雖然和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我會稱他們為昂哥昂娣(叔叔、阿姨),我也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我的美國表親們只會說一種語言。新加坡是我的家,我很高興在這裡長大。所以,如果你問我,我會說,爸爸做了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