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中國一些小學生卻沒那麼幸福了。
據悉,不少中國小學規定,學生在課間10分鐘休息時不准離開課室,只能抓緊時間上個廁所或喝口水。
中國《財新網》報道,北京東城、西城、朝陽,以及海淀區的27所學府中,22所小學實施「休息留堂」令,位於河北和河南的幾所小學,也要求學生在課間「禁足」,還下令他們不得大聲喧譁或和同學們玩樂。
有調查顯示,其實中國一部分中學也有類似條規,但在小學較為普遍,比例高達77.2%,接受調查的家長更反映:
「幾乎沒聽孩子說過有關課間玩耍的趣事」。
與此同時,課間禁足令也同中國政府近年來更重視體育和運動的理念背道而馳。
然而,一些學府顯然執意實行這個規定,更因此衍生出一個用來形容此現象的用語——課間圈養。
學生不小心擦傷,學校擔當不起? 關於為何中國一些小學採納課間圈養的措施,坊間其實有幾種說法。
有人認為,如果學生休息10分鐘時能保持安靜,老師就能更省心,不需要特別督促他們;也有家長猜測,或許是因近年中國空氣品質比較差,為了學生健康還是讓他們儘量留在教室里,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慣。
眾說紛紜,校方課間圈養的行為依舊離不開一個原因:
擔心學生們到戶外玩耍會發生意外。
深圳南山區在2018年發布的一項官方調查結果顯示,當地四成就讀一年級至中三的學曾在校園內不小心受傷,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跌倒。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上課,學校老師和其他教職員自然有責任好好照顧他們,但據了解,在中國諸多案例中,好些家長得知孩子在校內受傷後,不只會向校方投訴,甚至還試圖索取大筆賠償。
不論是保障學校的利益,或是避免有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得一直提心弔膽,一些小學認定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們都留在課堂上,休息時間也索性在教室里休息。
弔詭的是,即便許多學校加強了安全措施,似乎也於事無補。在朝陽一所小學任職的教師就告訴《財新網》,這仍沒能避免學生受傷的事件發生。
「除了埋頭溫書沒其他事做」 所謂最安全的做法,也未必是最明智的做法。校方應該也清楚明白,這種做法對學生的成長和健康無益。
有家長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她的女兒今年讀一年級,在春季學期開學不久後,女兒告訴她「不喜歡上學,因為沒有自由」。
10分鐘休息卻哪兒都去不了,究竟學生「困」在課室里做些什麼?
有五年級學生受訪時透露,在最後一個學期準備年終考試期間,只上過兩堂體育課,而過往的跨班級戶外活動早已取消。
他說:
「除了不斷溫書,其他什麼事情也沒做。」
課間騰出的「沒休息」時間,不僅讓學生承受更多課業壓力,也讓同學們之間無形中產生競爭心態。
另一名學生坦言,她發現每當到了本應用作休息的課間時段,同學們都在「啃書」,讓她仿佛陷入了一種永無休止的競爭,被迫也要和他們一樣。
在中國一些小學,課間休息還進一步演變為學生可能被「抓包」受懲處的情形。
原因是,有教師除了親自出馬,還會請某些學生當「眼線」,幫忙查看有沒有學生趁休息時間偷溜出去。這些學校一般實行積分制,以評估學生的品行,學生休息時間溜出課室一旦被抓到,就會扣除品行積分。
無法好好休息,只能在長時間課堂裡面對課本,還存在學分受到影響的風險,可想而知中國小學生如果繼續在這樣的環境學習,除了不損半點皮毛之外,一點好處也沒有。
為了不讓學生日益感到煩悶,校方固然該擬定更合理的政策,但家長也必須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在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安危之際,避免對教師有過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