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0年代,公用事業局的深隧道陰溝系統已在醞釀中。要深入地下挖掘全程約206公里長的隧道,這個任務放在那個年代似乎難以做到,但項目開拓者始終堅信:「這個項目一定能成。」
深隧道陰溝系統開拓者鄭國民說:「我從不抱著爬上職場梯級的心態,只是專注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關俊威攝)
女皇大道惹蘭韓日默地深55米,深隧道陰溝系統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關俊威攝)
深隧道陰溝系統耗資約100億元建造,建成後可以把新加坡全島污水集中送往大士、樟宜和克蘭芝水供回收廠處理並凈化成新生水,系統運作壽命至少100年。
地底深處不存在白天或黑夜的概念,員工在悶熱的環境里,靠著沿著地上的照明燈,不分晝夜地建造我國顛覆性的水利設施。(關俊威攝)
這項顛覆性工程由鄭國民(78歲)於1995年構思,他當時在環境發展部擔任環境工程主任。
鄭國民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憶述,他當年管理的污水部門提交一個計劃書,擬議建造一款粗大的污水管,從金泉水供回收廠一直延伸到東海岸。
計劃書最終被鄭國民否決,因為他認為我國的水利設施可以更有規劃地建設。
「為何不重新設立水供回收廠,利用地心引力輸送污水?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拆除很多水泵,騰出土地給其他用途,長期來看更有效益。」
深隧道陰溝系統全長206公里,建成後把新加坡全島污水集中送往大士、樟宜和克蘭芝水供回收廠處理並凈化成新生水。(關俊威攝)
鄭國民說,當年國外已有深隧道工程,只是國情不同,計劃不能全盤照搬。他於是找同事分析建設深隧道陰溝系統是否可行,從研究土地性質,到成本效益,一兩個月的評估顯示,工程能帶來的利益遠超過成本。
深隧道的概念獲得時任環境發展部常任秘書陳義輔、財政部常任秘書嚴崇濤,以及環境發展部長張志賢等人的支持。團隊也到外國考察,吸取經驗,1999年展開挖掘工作。
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下,來自他鄉的工人辛勤工作,用高密度聚乙烯混凝土為隧道加工,避免隧道在潮濕和多微生物的環境下腐蝕,延長壽命。工人輪班工作,分早上8時到晚上8時,以及晚上8時至早上8時,每一班有15人。(關俊威攝)
曾讓鄭國民苦惱的是在實里達一帶進行挖掘工作,因為那裡積水多,阻礙了工作,團隊必須利用冰凍科技,凝結土裡的水分,才可以進行挖掘。
「投資冰凍技術加重了成本,可是這個工程對國家長遠發展仍有益,我始終對項目抱有信心。」
工程早前受冠病疫情耽擱,預計2026年才完工。截至今年8月,第二階段已完成50公里的挖掘工作。(關俊威攝)
鄭國民說,在沒有先進科技的年代,挑糞夫必須挨家挨戶用桶取糞。「包括沿著新加坡河的店屋,挑糞夫拿著桶子從前門進去,出來時桶里裝滿糞便,與店屋售賣的食物形成反差,畫面深刻烙印在記憶中。」
大士供水回收廠占地54公頃,建設工作也正如火如荼進行。建成後,污水通過深隧道送至回收廠進行脫水過程,完成脫水的污泥會送至國家環境局管理的集成廢物管理設施處理。(關俊威攝)
鄭國民認為,現在沒有缺水的情況,人們也沒有經歷過制水,未必能理解每一滴水的真正價值。「政府可以利用其他國家缺水的例子來宣導,另一個方式就是為水定價,這雖然傷荷包,但能反映水的真正價值。」
深隧道陰溝系統如今進入第二階段,預計2026年竣工。儘管鄭國民已退休,但他繼續關注國家發展,希望我國在水利建設繼續突破,在國際舞台發光。「深隧道陰溝系統能回收每一滴污水,我們從此不再擔心缺水的問題。」
深隧道陰溝系統第二階段工程部門助理署長葉保德(右)說,要在深地使用重型機械具十分挑戰,但團隊重視安全,遵守所有安全條件。「能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是個意義深刻,也很有成就感的體驗。」左為深隧道陰溝系統第二階段工程部門高級助理署長廖玉光。(關俊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