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認知金字塔。
提到新加坡,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和美國的關係很好,而和中國的關係也不差。能同時和對立的雙方做朋友,這樣的人不簡單。
對於一個小國來說,能否用好平衡戰略,確實決定了興衰甚至生死,而縱觀全球,對比那些歐洲小刺兒頭,新加坡的平衡術絕對是大師級別的存在。
冷戰結束後,中美在東南亞地區的競爭日益激烈,都在尋求政治、經濟和安全等方面的戰略優勢。美國看中的是安全,認為新加坡是美國推動亞太聯盟的一個關鍵節點;而中國看中的是經濟,因為它處在「一帶一路」的關鍵位置上,是協調和東協國家關係的「談判桌」。
而新加坡自從獨立以來,也一直秉持著一個原則,那就是雞蛋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將平衡戰略作為外交的核心思想,以一個動態的模式,來維護國家利益。
所以,新加坡同時與中美深度合作,又利用自己的優勢,讓中美在東南亞地區相互制衡,從而構建起了一張以自己中心,輻射東協和亞太地區的關係網。
那麼,新加坡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尤其是現在的李顯龍政府,他是如何推動自己的平衡思想,以及對中美的認知與立場是什麼。視頻最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新加坡這種平衡戰略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乾貨內容創作實屬不易,拜託朋友們先給視頻點個贊支持一下,謝謝大家。
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李光耀認為,必須在美國、日本、中國和蘇聯之間構建一種均勢、均衡,才能實現東南亞的安全穩定以及經濟發展。所以在冷戰期間,李光耀不斷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來填補英國跑路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同時借蘇聯之手不讓美國和日本在東南亞用力過猛,然後再不斷接觸中國,抵制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所以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基本就形成了中美日三足鼎立的局勢。
李光耀
到了新加坡第二代領導吳作棟時,有了前輩的經驗,新加坡的大國平衡戰略更加得心應手。吳作棟強調:如果在中國崛起的同時,東亞可以維持一種均勢,那將對所有國家都有好處。所以吳作棟繼續遊走在中美日三國之間,用美日稀釋中國的影響力,再借中國的影響力,控制美日的勢力膨脹。
最後到了現在的李顯龍政府,如果再不升級一下,就感覺好像在啃老,所以李顯龍在繼續推動大國平衡戰略的同時,也提出了小國家不可能操縱或者利用大國,否則必定會遭到反噬,小國的求生之道應該是影響大國制定對於自己有利的政策。所以,根據地區形勢的變化,李顯龍從國家、雙邊、地區和全球這四個層面構建平衡,來彌補平衡戰略原本的缺陷。
李顯龍上天后,在中美之間的平衡,分成三個明顯的階段。
在2004年上台之後,他就根據中美競爭關係的變化,以及新加坡與中美兩國共同利益的變化,對大國平衡戰略做了戰術上的調整。
2004年,中美之間雖然有競爭,但主要是戰略合作為主,尤其是中國剛加入世貿,中美之間屬於「利益攸關方」,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不過,2000年之後,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引起了美國的擔心,並提出,在新興大國當中,中國最有同美國展開軍事競爭的潛力。
好在,此時只是星星之火,所以對新加坡來說,自己不必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跟著大國合作謀求自己的利益就好了,但同時也意味著,新加坡的戰略價值很難被重視,搞平衡戰略的空間很小。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單純為了刷存在感,2004 年 7 月,李顯龍對中國台灣進行「非正式 訪問」,嚴重違背了新加坡一直奉行的「一個中國」原則。中國要求李顯龍別找事兒,但李顯龍表示,如果我按照你們的要求不去了,就會損害新加坡獨立自主的權利與國際地位。然後,中國就啟動了反制措施,終止了中新之間很多方面的交流,包括貿易、軍事等等。
這段期間,李顯龍的雙邊政策很有意思。新加坡與美國在各個領域進行深度合作,比如,在軍事領域,新加坡通過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反恐合作、軍事演習、軍售等,將國家安全與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捆綁在一起。在經濟領域,新加坡成為亞洲第一個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李顯龍上台的第二年,美國就成為新加坡第二大貿易夥伴、最大的外來投資國和最大的製造業投資者。
至於對華雙邊,更有意思。04年,他不顧我們的反對,李顯龍執意訪問中國台灣,結果2005年,就首次訪華。所以我們不得不懷疑,「訪台」是不是就是為了引起我們的注意。總之,李顯龍為了修復與中國關係,從2005年到2009年,一共來了中國三次,他肯定了中國的崛起,也表示願意繼續深化合作交流,算是確定了中新關係的一個基調。2008年,新加坡和中國簽訂了全面自由貿易協定,又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訂全面自由貿易協定的亞洲國家。隨後在2009年,中國成為新加坡第三大貿易夥伴。
在地區層面,美國當時已經開始逐漸收縮在東南亞的觸角,然而新加坡卻不斷鼓動,遊說歐巴馬「重返亞太」,明確表示希望美國充當亞太地區的平衡者和穩定器,所以在戰術層面,是新加坡推動了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出台,因為美國有了新加坡這個支點。09年,老總理李光耀出訪美國,批評美國說,你們曾經說過要重返東南亞,但現在明顯做的不夠,和東協國家的期待是有差距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而在全球層面,新加坡初步構建了一張貿易合作網,從2004—2009 年,新加坡與美國、印度、韓國、中國等七國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並簽署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韓國自由貿易區等四項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初步形成了以新加坡和東協為中心的貿易關係網絡。李顯龍就是要藉助這種雙邊和多邊機制,將域外大國嵌入到一個以東協為核心的地區制度網絡中,比如俄羅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都相繼簽署合作條約,承諾尊重東協規範。
所以,從2004年到2009年這段時間,因為中美是以合作為主,李顯龍的核心就是推動雙邊、區域與全球層面的深度合作,擴大中美新三國的共同利益空間。
然而從2010年開始,隨著中美競爭不斷深入,2011年歐巴馬又帶著「亞太再平衡」戰略直指東亞,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強化軍事聯盟和區域霸權。雖然,此時還稱不上是圍堵中國,但目標就是削弱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新加坡也不確定,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地區秩序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這就讓他有了一個可操作的空間。只不過,這一次新加坡有了明確的傾向,更傾向於美國。這在國家、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都有新的體現。
在國家層面,李顯龍在南海問題上和我們有明顯的利益和立場分歧。李顯龍的想法是,我不管你中國的立場,我也不在乎菲律賓或者美國的利益,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和我的立場,堅持所謂的「航行自由」,希望利用國際法,約束中國在南海的行為,以免對既有的國際規則和地區秩序造成衝擊,否則的話他就要再一次重新布局。
在雙邊層面,李顯龍也向美國傾斜。2015 年,新加坡與美國簽署了《加強國防合作協議》,拓寬了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之後又積極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協定,並聲稱,東協國家非常歡迎美國的「再平衡」政策,新加坡是美國再平衡政策最堅實的夥伴。
而對華政策,李顯龍政府的做法就不地道了,屬於明顯的兩面三刀。在經濟上,他繼續加大與中國的合作,甚至在2015年,中新還結成「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並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但對應的,在政治上,美國炮製的所謂南海仲裁案,新加坡是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仲裁結果的非主權聲索國,並公開聲明需要尊重結果。在中國台灣問題上,2016年新加坡派出9輛裝甲車,在中國台灣參加「星光計劃」聯合演習,後來在途徑中國香港時,因為卸錯了碼頭而被扣押調查。
在地區層面,新加坡一直在努力平衡,充當中美合作交流的中間使者。他雖然向美國傾斜,但又不希望中美雙方徹底反目。所以新加坡曾經明確指出,如果美國試圖羞辱中國、遏制中國,那美國肯定會給自己招來一個敵人。中國崛起並不代表著美國的衰弱,所以在亞太地區,兩國應該攜手合作,這樣才能維護地區的繁榮穩定。為此,新加坡主動的搭建交流平台,利用香格里拉對話、東亞峰會等契機,從中協調中美關係。
而在全球層面,李顯龍政府還是一樣,繼續發展與深化關係網絡。
所以這段期間,李顯龍的平衡戰略是失衡的,更加更傾向於美國,而這種失衡也嚴重損害了中國利益和中新關係。但問題是,它又沒有完全失衡,失衡當中夾雜著平衡,主動搭建中美對話平台,甚至開始關注印度的平衡作用。
不過這一切,在2017 年李顯龍訪華後出現了轉折。 2018年特朗普上台,血口噴人,將中國和俄羅斯汙衊為修正主義國家,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而拜登上台後,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斷通過「修小院、築高牆」的方式,在亞太地區拉山頭,與中國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
這就導致,新加坡在中美之間的迴旋餘地縮小了,而中美雙方又都在爭取新加坡的戰略支持,並盯著它看它怎麼辦。所以新加坡的壓力很大,任何一種有傾向性的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其中一方的戰略判斷,導致地區緊張局勢。
那麼,面對這種局面,李顯龍又是怎麼做的呢?
在國家層面,李顯龍政府是明確反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原因很簡單,新加坡是高度開放的國家,且不說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單從新加坡來看,就會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的關稅和供應鏈。所以對於中美貿易戰,新加坡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在雙邊層面,李顯龍盡力保持美新關係的穩定性,明確表示會持續加深與美國在經濟、貿易、投資和安全方面的合作,比如新加坡國防部長就對美國國防部長保證過,美新之間,肯定是「極佳的永久的雙邊防務關係」,並且在2019年甚至延長了美國對新加坡軍事基地的使用權,延長了15年。而且,拜登在2022年宣布印太經濟框架時,新加坡也是其中的創始成員國之一。
而在對華方面,李顯龍也一直在努力調整上個階段留下的失衡問題,想辦法改善中新關係,為此,2017年,李顯龍時隔四年之後再一次訪問中國。之後協助中國組織了「中國-東協海上演習,以及中新之間的代號為「合作-2019」聯合演習。在經貿領域,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合作也在不斷加深,今年更是將中新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戰略對接。
在地區層面,李顯龍政府明確拒絕選邊站,他表示「我不可能選擇任何一方,因為我們與美國和中國在經濟與其他領域都有非常緊密和廣泛的合作」。他呼籲中美之間,打造一個共同的參考框架,在這個框架內相互了解,找到一個能夠攜手合作的抓手,避免雙方長時間的消耗。
在全球層面,不斷加強和域內外國家的合作,始終是新加坡一直保持的論調,除了與西方合作之外,新加坡現在越來越強化東協的作用,積極推動甚至領導東協內部的事務,堅定不移的推動區域平台的開放和包容。
所以這一階段,中美之間的競爭烈度,確實對李顯龍曾經得心應手的平衡戰略構成了挑戰,但新加坡還是以國家利益為最終導向,從失衡逐步轉回到以合作為基礎的平衡。
但是,我們綜合這個三個階段會發現,李顯龍在中美之間搞平衡,有得也有失。
首先,李顯龍通過引入美國駐軍,引入大量美國的先進的武器裝配,確實建立了一套防禦體系,保護了自己的國家安全。
其次,李顯龍政府的中美之間的平衡外交,直接促進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搭上了大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並利用和各大國之間的良好關係,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最後,新加坡左右逢源中美關係,時間一長就具備了主動性,也就是讓大國意識到它的影響力。如此,就可以以維護本國利益為核心,巧妙的推動大國做出對自己有力的政策措施,這就是典型的「小國大外交」。
然而,既然是小國,就難免綜合實力有限,所以平衡外交也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新加坡是一個極度關注國家利益的國家,但是因為綜合國力有限,國家利益和國家自主性之間,就難免會有衝突。你想要錢,就難免在某些地方受制於人,你想要名,賺錢就要暫時放一放。尤其是在大國競爭之間,維護利益和自主性更加困難,比如所謂的「南海沖裁案」,在國際法上明顯存在缺陷,但新加坡為了國家利益,只能違背公平、正義,為了國家利益放棄自主性,跟著美國走。
再者,李顯龍政府同時與中美兩國合作的領域越來越窄。以前新加坡拒絕選邊站,是因為三國之間有共同的利益,但現在這種共同的利益正在消失。美國現在幾乎所有的政策,都帶有遏制中國的意圖,所以新加坡現在就面臨著,要麼拒絕美國,要麼遏制中國的兩難選擇,迴避這個問題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最後,目前中美之間的競爭強度,已經超過了一個小國可以斡旋的程度。以前新加坡主要是依託東協,但東協各國和東協的機製作用正在下降。原本新加坡是想利用東協這個統一的大平台來抵制大國的支配,但問題是東協內部根本沒有凝聚力,各國對於中美的認知也都不同,有的人喜歡這個,有的人傾向於那個。所以最終李顯龍也是無奈的說:「能做的只是提出我們的看法。」
在經濟上也是一樣,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全球增長放緩,供應鏈斷裂等等,都在終結東協的中心地位。最關鍵的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小多邊主義,比如美、日、澳、印,正在把原有的「亞太」打散,沒有辦法繼續形成合力,去影響域外大國。所以缺了這樣一個大平台,新加坡不太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再繼續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自主性。
那麼,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呢?我們需要怎麼調整呢?
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實事求是的講,還是有點作用的。比如推動一下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水平,處理一下局部的紛爭,帶頭推進一些新領域的合作等等。最關鍵的是,不能讓其徹底倒向美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扼守馬六甲海峽,直達南海連個彎都不用拐。
所以,維繫住關係,根據新加坡的戰略特色,擴大兩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以一帶一路為基礎,繼續助力東協的發展,不斷加深合作夥伴關係,這樣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全力提升綜合國力才是一切戰略謀劃的底氣所在,無論是在科技還是經濟層面,都要不斷擴大影響力和新引力,夯實基礎。
另外,中美之間的競爭幾乎不可能停止,但是和斗相兼、斗而不破是關鍵。既然新加坡喜歡平衡,那就給他創造機會,讓他更好的去發揮平衡作用、左右斡旋,確保中美之間的競爭關係不失控、不脫軌、不碰觸到軍事衝突的紅線。只要讓其有事可做,有利可得,就不擔心他會徹底倒向誰。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還辛苦大家給視頻點個贊支持一下,我們下期內容不見不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