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個沒有過去、沒有資源、沒有朋友的國家,如何在半個世紀內從貧窮落後變成富裕先進嗎?這就是新加坡的故事,一個從爛牌到同花順的奇蹟國家。
新加坡的出生:被逼獨立的悲慘開始 二戰後,許多歐洲殖民地紛紛獨立,一個新的國家博普塔茨瓦納誕生了,巴基斯坦脫離英國統治。人們湧上街頭,歡歌笑語迴蕩在空氣中。然而,對於亞洲的一個島國來說,獨立並不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而是一場災難的降臨。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最可怕的噩夢成為現實,這個島國正式脫離英國統治。儘管李光耀深知這個島國的先天條件並不優越,獨立生存的機會幾乎為零,但他仍然堅定地領導人民向著光明未來邁進。就連一向冷靜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都禁不住情緒,在電視上哭泣,說出了他心中最大的擔憂:「我們只有這個國家。」
不過連他自己也想不到,20、30年後 新加坡在其領導下竟然世紀逼出潛能。新加坡達到100%就業率,新加坡被譽為全球經濟競爭力最強國家。在缺乏天然資源下,短時間由第三世界發展成已開發國家。在種族撕裂,無共同文化下,竟成功團結。
新加坡如何在撕裂下尋找出路,究竟李光耀是如何用一代人的時間,把手上一副爛牌變成同花順呢?一個毫無過去的國家是如何憑空打造未來?
在新加坡成立初期,要發展經濟,建立身份認同,還要在大國鬥爭之間尋找生存空間,近乎是不可能任務。關於它如何周旋在鄰國和大國之間,我們留在下一篇再說。這次我們專注在他們如何建國,了解新加坡初期面對什麼先天缺陷?他們如何在這麼大的掣肘下發展經濟?在三大種族撕裂下,是如何找到方法團吉他們?
新加坡的發跡:萊佛士和三大民族 新加坡的發跡,要由這個人講起,他名叫萊佛士。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新加坡。200年前他代表英國的東印公司,飄洋過海來到東南亞。上岸後便站在這個位置想,咦?由印度去中國那程船這個中轉站夠方便。就是這樣,現代新加坡就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這個貿易港馬上變成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吸引各地商家來工作,特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形成日後的三大民族。
不幸地,二戰時期,新加坡流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被兩顆原子彈攻擊後,新加坡又變回英國殖民地。五六十年代,新加坡開始有自治權,當時三十多歲的李光耀成立人民行動黨。其後還帶領新加坡加上其餘附近的英國前殖民地組成馬來亞聯邦,正式脫離大英帝國。誰不知不足兩年,李光耀的惡夢就發生了。
1964年7月,新加坡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敵意,最終演變成暴力衝突,2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馬來人和華人種族衝突越演越烈,還出現街頭廝殺。政治理念也有很大分歧,差異多不勝數,無法解決。馬來西亞政府最終決定把這個華人占多的地方新加坡踢出聯邦。
1965年,就這樣,新加坡很不情願地,被逼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你可能會問獨立便獨立,有什麼大不了,不用哭吧?
因為李光耀知道,以新加坡現時的先天條件要獨立在這裡生存,近乎不可能。最初數年,重點在生存。要明白李光耀為什麼當初自己都不看好這個城邦,首先要了解一下,作為新加坡第一任總理的他,看到了什麼。
首先,土地面積。只有二百多平方英里,比我國的一個省都小。最基本的就是天然資源,甚至連食水也缺乏,農業當然也發展不了,人口二百萬也沒有。還要由三個本已積怨的種族組成。外部環境也並不樂觀,四周有著許多強大的國家和勢力。
坦白來說,新加坡就是一個很醜的小孩,被父母遺棄在森林自生自滅的狀態。但是,李光耀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展現出了驚人的智慧和堅定的意志,硬吃這個極度難啃的「豬頭骨」,帶領新加坡走向繁榮和穩定。
新加坡這個國家,歷史上從沒存在過,沒有過去就很難保證有未來。正因什麼都輸在起跑線,他從開始,每一步棋都沒有出錯空間。但李光耀在往後數十年,就會運用其一切手段,智慧、籌碼、鋼鐵的意志,把這盤殘局扭轉,展開一場民族建構的大師班。
李光耀
新加坡的生存:打造清廉政府和舒適住房 李光耀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不會盲目唱好盲目這個國家的光明前景,而是清醒地跟人們說,我們一開始已經沒有犯錯機會,除非很幸運,想擁有一線生機的話,全國一定要上下一心,否則我們立刻完蛋。
他不只是說說而已。一開始,就從貪污問題入手。貪污問題在新加坡政壇上,就像一顆惡性腫瘤,由英治時期便已種下,戰爭之後更是惡化。人民失去了信心,政府又如何能施政?
李光耀多年前決定從政時,在政壇便以清廉著稱。於是上任一年來他通過預防貪污法對政府各層面大力打貪,致力打造一個清廉形象。他嚴懲受賄賂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親信也毫不留情。李光耀的好朋友,即曾任前國家發展局局長的元老,也被揭發受賄。他的好朋友,曾任前國家發展局局長的元老,因受賄而被揭發。這位元老上庭前還給李光耀寫了一封信:「作為一名尊貴的東方紳士,我認為我應該為我的錯誤,支付最高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他選擇了服毒自殺。公職人員必須遵守嚴格的公共及私人行為標準。
除了懲戒人,李光耀也有想過一些獎勵計劃。把公職人員的薪金固定在私企水平的80%,薪金高,福利好,自然減少貪污意欲。在早期的一系列賞罰機制下,新加坡政府脫胎換骨,長期保持為全世界其中貪腐最低的國家之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李光耀就這樣過了第一關,重新挽回政府的形象,施政也稍微方便了一點。李光耀終於可以著手解決,這個國家另一個大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戰後人口激增,對住房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建築步伐卻無法跟上,導致新加坡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自己的住房。許多員工下班後寧願留在店裡睡在地上,而那些有地方住的人也並不見得好多少,共享一個廁所,十多間房間成為常態。四處大便,沒有什麼地方乾淨。天天忙著「倒屎」,哪有時間跟你想將來,連明天睡哪兒都不知道。
為解決這些問題,李光耀欽點了一位得力助手林金山負責領導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房屋計劃——成立建屋發展局,簡稱HDB,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要求1965年前建成51,031間房屋,目標很明確:人人有屋住!不夠地方建屋?那就向高發展!於是他建了公屋。
別以為名叫公屋就一定是簡陋的,裡面可是非常大!最大賣點是它的廁所,終於不用每天「倒屎」了!
新加坡公屋
在林金山帶領下,這些一式一樣的公屋逐棟建成。後來經濟有起色,還推出各式各樣的規模。無論是一家大小還是單身人士,都有房子適合入住。這些房屋以廉價售出,如果還是不夠資金置買房,中央公積金可以提供住房補助金買房,提供一條龍服務!這樣,想露宿街頭也難!簡直令很多地方都羨慕妒忌恨!
短短三年時間,HDB建的房屋已經超越了英國人32年的建屋總量,超額完成了為40萬人提供廉價住房的任務,這個數字相當於當年新加坡的四分之一人口。
現在,幾乎90%的新加坡人擁有自己的住房,其中80%的人住在這些公屋中。不過解決住屋問題僅是基本,李光耀在回憶錄都曾經說過,人民富有才能確保社會穩定,社會穩定才有機會賺更多錢!簡單來說,就是安居也要樂業。
要安定必先發展好經濟!但只要四處看看就會發現想在新加坡發展經濟簡直難過登天!
首先,這塊地石油欠奉,嚴重缺乏天然資源。那怎樣發展工業?其次,基礎設施不足,連根基也未打好,如何發展?第三,失業率很高。以前黏著馬來西亞,有一個共同市場可以找到方法賺錢。現在土地只剩這麼小,資本不足,只靠本土根本撐不起經濟。
已連過幾關的李光耀,拿著這副世紀爛牌,恐怕都心想,全能的上帝,不要再作弄我了!求求你幫我解開這個死結吧!不久後他就想到,本土撐不起,就多做出口和尋找外資。所以他們選擇兩樣東西,建造基建吸引外資和發展工業推動出口市場。
新加坡的工業化奇蹟:從沼澤地到工業區 在第一個五年階段(1960至1965年),李光耀大力推動工業化建設。其中一個得意之作就是將一個偏僻、鱷魚出沒的沼澤地——裕廊工業區,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81家工廠的工業區。此外,他還計劃在該工業區附近建設房屋、小商店和公園等設施,形成一個完整的社區。
有了工業區之後,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做什麼生意。李光耀認為新加坡雖然面積小,但它擁有深水港口和面向海洋的地理位置優勢,可以建造一個船舶修理港口。此外,他還選擇了需要大量人力的行業,如紡織業和電子產業作為發展重點。
工業做好了,那說好的基建呢?當時的新加坡只是個又落後又破爛的地方。李光耀知道,如果要吸引外資進來的話,首先要打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於是,他開始擴建機場、修建新加坡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加冷巴耶尼峇高速公路以及國家體育館等標誌性建築。
新加坡國家體育館
對投資者來說,除了基建之外,城市的面貌也很重要。如果到處骯髒,四處都是垃圾的話,有錢也未必會來。
從1971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行植樹活動,種植了大量的樹木和花草植物來美化城市環境。綠化計劃隨之加速,於是他就決定打造一個綠化的新加坡,種植樹木,降低空氣污染指數,務求製造一個高質素又舒適的環境。所以今天如果走過新加坡,到處都是樹木,全部都是幾十年前種下的。
同時,他還制定了嚴格的衛生規定和交通規則來規範市民的行為習慣。本土人連同外國人都要遵守這些規則,比如不准亂拋垃圾,亂過馬路等等。另外,李光耀是一位細節狂,每個星期都要看機場廁所的衛生報告。因為這裡是外國人對新加坡建立第一印象的地方。
在第一個五年階段取得巨大成功後,李光耀開始加速發展第二個五年階段。拿著這張成績表去吸引外資,進軍國際市場,許多大型企業如惠普半導體公司、石油公司等紛紛落戶新加坡。這個吸引跨國公司的計劃,也成功錄用多於一半的新加坡勞動力,解決了失業率的問題。為了讓更多的人融入這個國家並為其作出貢獻,李光耀還制定了各種措施來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加強職業培訓教育。此外,他還鼓勵外國人才前來新加坡發展事業並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許多來自鄰國的人前來找工。
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新加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解決了貪腐問題、提供了廉價住房、吸引了外資、發展了經濟、提高了勞動力素質……李光耀成功地讓這張看似毫無希望的牌起死回生!然而,要維持這種繁榮並實現長期發展仍需解決一個終極問題:如何將不同民族、缺乏統一語言、文化、命運的人們團結在一起並共同建設一個全新的國家?
新加坡的種族融合之道:雙語教育和種族比例 面對著三個矛盾重重的民族,他沒有用分治法管治,相反他想撮合大家就是建立國民身份認同,這裡不屬於馬來亞人或華人,也非印度人,每個人都有他們專屬和平等的位置。
為了打破種族隔離的僵局,他打出了「房屋牌」。他通過立法,規定每個地區的種族比例都不能超過一定的界限,從而避免了出現「獨家村」的局面。他的目的是讓各種族能夠習慣彼此的存在,從而化解種族間的矛盾。
除此之外,他還從語言入手。新加坡當時75%人口說中文,14%說馬來語,8%說泰米爾語。李光耀知道如果官方語言是普通話。那25%的非華人可能會感到不公平。那就全民以英文作為母語。但是強行用英語,不就等同抹掉他們的文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於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雙語教育政策,英文第一,母語第二。於是教育局就要求學校用英語教學同時規定必須有普通話班、馬來語班和泰米爾語班。讓不同背景的人自行選擇母語,新加坡憲法也確立這四種官方語言,沒有優待任何民族同時容許大家保留種族獨有文化,化解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更為新加坡帶來龐大國際市場和經濟效益。
在李光耀的巧妙運籌下,新加坡的多元種族特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966年,新加坡的憲法規定了四種官方語言:英語、普通話、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這既保證了每個種族都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避免了因語言問題引發的矛盾。這個策略的實施,不僅為新加坡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市場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化解了種族問題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使新加坡的國民對自己的身份有了強烈的認同。
李光耀的智慧與意志 李光耀是一個非宗教派的人物,他的形象作為新加坡統一的象徵向世界展示。他明白,雖然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但是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他希望大家都能把精力放在建設國家上,而不是互相指責。在他的引導下,新加坡逐漸由一個小漁村蛻變為一個全球樞紐。
李光耀通過一代人的努力,解決了住房問題、失業率問題,建立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他不僅團結了三大民族,更讓新加坡實現了從一個小漁港到全球樞紐的華麗轉身。
李光耀沒有歷史可以依賴,但他並不因此感到困擾。相反,他為新加坡設定了一套願景,帶領著這個國家邊走邊改,書寫著自己的歷史。他的智慧和勇氣,為新加坡的獨立和繁榮鋪就了道路,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元種族社會如何通過巧妙的策略和堅定的決心團結在一起,共同邁向繁榮和進步。
李光耀:新加坡之父,亞洲之光,作者:陳永發,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04.01李光耀回憶錄(上下冊),作者:李光耀,譯者:李繼宏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1.09.02李光耀與新加坡的風雨獨立路,作者:陳志鋒,出版社: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5.03.4李光耀傳(英文版),作者:Allison Adelle Hedge Coke等,出版社: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2011.10.05《新加坡歷史》(英文版),作者:C.M. Turnbull,出版社:NUS Press,2009.10.01《新加坡簡史》(中文版),作者:王賡武,出版社:中華書局,201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