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2023-09-25     缘分     11812

许源泰说,在新加坡开埠之前,已有马来古兰经学堂,也有不少华人私塾。在开埠之际,牧师弥尔敦(Samuel Milton)在勿拉士巴沙路创办一间学堂,供华族、马来族儿童就读。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许源泰)

后来,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祖籍福建永春的马六甲峇峇陈金声(1805-1864年)登高一呼,在新加坡创办第一间闽人义学,即崇文阁。

陈金声以身作则,慷慨捐出叻银八百八十元,他的义举深受当地闽商的支持。当时闽籍富商如洪浚成、黄崇文、章二潮、曾举荐和许丝绵等各捐巨款以响应。陈金声此举共筹得叻银七千五百零四元。陈金声的教育善举,除获得闽籍富商支持外,潮帮领袖佘有进也概捐二百元以囊助。

1854年,陈金声再办学堂,即萃英书院。他办萃英书院与办崇文阁的手法相同,即以身作则,慷慨捐地,充当新义学校址,然后赢取另外十二位富裕闽商的支持,包括著名的华社领袖陈明水,捐得六千三百四十五叻元以供建筑费;除此十二人外,陈金声又向当地闽商和店主筹得三千八百四十八元,充当萃英书院的开办费和维持费。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萃英书院每天有一百名学童上课,学校雇有两名老师负责。

许源泰认为,崇文阁与萃英书院的创办,标志着当时新马地区闽人教育已向前大大跨进一步。毫无疑问,义学比私垫进步,同时教育的收效也比较高。义学雇有较多名老师,可以收容更多的学童,可以按学童不同年龄和程度分班教学。由于义学是公立的,在经济上获得全体闽侨的支持,因此闽帮在办学和管理方面可加以指导和约束。

他总结说,早期新马的闽人义学如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由于得到新加坡闽帮的支持和监督,学生的成绩优秀。华文报章与清朝驻海峡总领事也参与,鼓励学生争取更佳的成绩,同时也在新马华人社会中制造良好的风气以发展华文教育。

闽南人的九皇大帝信仰

继许源泰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丁荷生(Kenneth Dean)主讲,讲题是“新加坡的九皇大帝信仰网络”。丁荷生是加拿大人,通晓英语、华语、闽南语方言。由于丁荷生人在国外,因此以播放录像的方式参加研讨会。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丁荷生)

丁荷生说,九皇大帝又称九皇爷、九皇,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星宿神明,盛行于新马泰等地,信仰起源不明,有古代帝王、北斗星君、郑成功和天地会等等多种起源说法,众说纷纭。

他说,在新马泰华人聚居的地方,流行“九皇斋”节,活动包括连持九日斋戒,不屠不杀,俗称“九皇斋”。信徒身穿白色素服,祭神祈福,有神明游街、过火炭、过平安桥等仪式。

新加坡的九皇大帝游神过街,保佑合境平安,虽然没有泰国普吉岛盛大祭奠有金两千名乩童神灵附体,以铜钉、铜棒贯穿脸颊展示神威,但全岛十多所九皇大帝庙宇同步进行九天的游神盛宴,也形成庞大的九黄信仰网络,属于宗教、政治和经贸领域的人士都积极参与这个年度盛事,其中意涵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闽南人的南音

南音是闽南地区的经典艺术之一。上半场第五位主讲人是湘灵音乐社社长丁宏海。湘灵音乐社是新加坡南音界的代表团体之一,丁宏海自1994年便执掌湘灵至今。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丁宏海)

丁宏海以“南音传承点滴谈”为题,回顾湘灵音乐社传承南音、从业余团体转型为具备国际水准的艺术团体的道路,并展望福建南音在新加坡的未来。

他说,新加坡文化奖得主丁马成1977年加入湘灵音乐社;翌年,主办东盟南乐大会唱,与东南亚各国弦友探讨南音传承的新出路,获得成功。1978年,丁马成开始改革南音,与卓圣翔共同创作了三百多首创新南音,与时代接轨,与时并进。

丁马成也开始培育南音人才,以梨园戏带动年轻人对南音的兴趣,成功吸引一批年轻人前来学习南音。

1992年,年轻社员王碧玉接任为社长,当年年底丁马成病逝。许多人对新班子有误解,后来新班子努力团结老中青三代,同舟共济,并形成以丁宏海、王碧玉为正副社长的班子,逐渐重新步上轨道。

后来湘灵音乐社继续创新,把佛教故事改为大型梨园戏,场场爆满。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0年至2008年之间,湘灵音乐社培养人才的计划两次受挫。到了2006年,湘灵财务陷入困境,几乎被迫停止教学和演出。之后把部分会所出租,缩减人员开支,在“怕输先生”刘夏宗的帮助下,重新包装南音,终于起死回生,从南音社团逐渐转为专业艺术团体。

之后,湘灵音乐社派年轻人到福建向南音大师蔡维镖学习南音,几年之后终于成才,“湘灵终于自己造血,无须再靠他人输血了”。这批年轻人现在已经是湘灵音乐社的新生代,建立了系统化的艺术管理体制,以现代教学方法培训学徒。

丁宏海说,湘灵以包容创新的姿态,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团体合作,每年都有新作品,包括在中日美法等国演出,例如《启程》《费特儿》《新不了情》等。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南洋学会会长、“新加坡眼“董事经理许振义博士主持对话会)

新加坡眼小结

在新加坡,既有几代以上根深叶茂的本地人,也有初来乍到的新移民,新加坡是我们安生立命、繁衍生息的家园,祖籍地则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传统的祖籍文化给我们扎下深厚的根基,可以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成为无根的飘萍;创新的本地文化则像是茂盛的枝叶,努力伸展得更高、更远,吸收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回过头来滋养民族文化的根基,相辅相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