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慷冀火箭發射站計劃 帶動高科技產業生態鏈

2023-09-28

語音閱讀

馬來西亞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鄭立慷指出,建設火箭發射站可帶來國外的技術轉移,帶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刺激新興經濟,也給國人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他星期二(9月27日)接受《亞洲新聞電視》的直播訪談時透露,隨著科技和通訊的應用日漸普及,全世界在2020年發射2000顆衛星,到了2022年增加至7000顆,可見衛星的需求量龐大。

有鑒於此,建設火箭發射站具有潛在商機,能讓大馬進入經濟轉型,從密集勞力的製造業轉為高科技產業,開拓經濟領域。此外,在引進外資來到大馬發射衛星,也間接引入國外的航空技術,提升大馬的航空技術,建立更完善的產業生態鏈。

同時,鄭立慷表示,大馬理工大學(USM)擁有多年的航空工程系課程,但由於國內沒有相關的工作,導致畢業生外流到海外,或者專做其他工作。若能順利完成此計劃,也將為大馬的航空工程系畢業生帶來就業機會。

鄭立慷是在9月14日宣布科藝部通過大馬航天局(MYSA)正研究建立火箭發射站,並計劃在2026年完成。

提升衛星服務軟體應用的發展 國際時政及安全課題研究院藍中華博士補充,從組裝、設計、燃料儲存到運輸,都能讓大馬學習到生產的流程,累積經驗。

藍中華是中國廈門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和馬來亞大學戰略與防務研究碩士,他說,估計建設火箭發射站可帶來百億美元的商機,扣除成本後也能有可觀的利潤。除了硬體方面的經濟效益,軟體應用的產業更是不可忽略。

「衛星技術提升後,也能帶動軟體應用的發展,比如天氣預測、地圖及物流方面可以有更先進的應用程式,進行精準的分析,多方面為人們帶來便利。」

鄭立慷也認同,他解釋,大馬政府如今使用其他國家的衛星,開發了超過50個應用程式,用於農業、漁業和天氣災害預防等方面。「現在的應用程式可以偵測到魚群,讓漁夫可精準抓魚。」

藍中華認為,建設火箭發射站也可提升軟體應用的發展。(圖:亞洲新聞電視直播) 擇地需考量人才供給及基建 詢及國內什麼地點或州屬適合建設火箭發射中心,鄭立慷表示,除了需要探討地理位置是否適合,也需考量其他因素,包括人才供給和當地的基礎建設情況。

他說,在衛星發射中心的選址要求方面,除了必須是符合安全因素的地廣人稀,當地的交通便利也是因素之一。

私人融資方式進行 政府不會耗資巨款 「目前有幾個地方,包括沙巴和其他州屬都適合,有幾個州政府對這項目都非常感興趣;我們也知道有好幾家本地公司和他們在國外的夥伴,已在為此著手研究可行性。」

他重申,這項計劃是以私人融資方式進行,政府並不會耗資巨款或忽略民生問題。而科藝部所扮演的角色是負責確保這項工程符合政府的安全指南和規定。他也透露,完整的指南將在下個月公布。

相關新聞:

  • 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 展開3個月太空探索
  • 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風雨無阻觀測
  • 安華與馬斯克視訊會議 談衛星服務和投資
  • 首顆大馬制人造衛星  俄羅斯完成升空!
  • 大馬首座火箭發射台 有望2026年建成


相关文章

  • 美國關稅衝擊洛杉磯港貨運量 印度服裝城受惠卻面臨用工難題
  • 同月同日同時辰!女子巧遇「另一個自己」感悟未來
  • 報名低價旅遊團沒出發 馬國逾130人報案 兩人落網
  • 調皮橘貓卡進車頭燈 馬國貓主急奔消防局求援
  • 經過七年努力 伊拉克摩蘇爾老城大部分地區完成重建
  • 曼谷坍塌大樓遺體搜尋工作結束
  • 涉嫌在馬國綁架留學獅城富二代 嫌犯後天被控上庭
  • 休旅車撞快餐店致死老婦 馬男現身靈堂:安娣原諒我
  • 泰女網購十包濕巾 拆開包裹竟發現內藏冰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