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疫情有希望? 數項研究均證實:Omicron相對「溫和」

2022-01-05

跨過新的一年了,人類依然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持續對抗中。

但讓人稍感寬慰的是,已有一系列的研究證實了最新變種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較不讓人擔憂的那一面:

傳染力雖然較強,但症狀較輕。

一項南非的研究發現,當地由奧密克戎引發的第四波疫情中,感染冠病入院的患者,出現嚴重症狀的比率較德爾塔毒株少了73%。

據彭博社報道,開普敦大學免疫學家溫迪·伯格斯(Wendy Burgers)認為這些數據已具備說服力:

「現在的數據相當可靠,因為住院率和感染率是分離的。」

有幾個因素造成奧密克戎的重症率比過去幾波疫情來得更低。

因素1:感染肺部的能力 一般上冠病的傳播都是從鼻子開始,然後往喉嚨擴散。如果感染只發生在上呼吸道,而沒有抵達肺部,症狀通常較為輕微。

根據過去一周公布的五項研究,奧密克戎的傳播符合上述特點。

一項由日本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大型研究團隊所發布的研究發現,和感染早前其他變種毒株的倉鼠和實驗室小鼠相比,感染奧密克戎的倉鼠和小鼠所遭受的肺部損傷明顯要小很多,死亡的可能性也較低。

另外一項比利時的研究則顯示,過去在其他變種病毒下重症率較高的敘利亞倉鼠,感染奧密克戎後的症狀也相對輕微。

研究發現,奧密克戎較不容易感染肺部。(路透社)《紐約時報》分析,這些在動物身上進行的試驗足以消除早前科學家的疑慮。

自奧密克戎在11月底被發現以來,已有不少初步研究,包括來自重疫區南非和英國的數據都顯示,奧密克戎導致的住院率比過去其他毒株少了許多。

奧密克戎初期感染的主要是年輕人,他們陷入重症的風險本來就不高,同時也有不少人在更早之前就透過疫苗或感染冠病獲得相當程度的免疫力,因此奧密克戎對未接種者及年長者是否也相對「溫和」仍是個未知數,許多科學家當時都紛紛警告,不宜過度樂觀。

如今在這些動物實驗中,科學家可以控制變數,在相似的環境條件下,在相似的動物身上進行試驗,並針對奧密克戎較溫和的相關疑慮找尋答案。

近期公開的動物試驗結果,也統統指向同一個結論:

「奧密克戎比德爾塔毒株和其他變種毒株來得溫和!」

香港的一組科學家在研究了手術期間從病人身上採集的少量肺部組織樣本後也發現,奧密克戎在樣本中生長的速度比其他變種毒株慢。

近期一系列動物試驗數據發現了令人鼓舞的消息。(路透社)伯格斯表示,奧密克戎病毒結構的變化導致其毒性相對較低。

「它過去透過兩種不同途徑進入細胞,如今隨著棘突蛋白的變化,它更傾向其中一種途徑,那就是更傾向於感染上呼吸道,而非肺部。」

這種變化意味著奧密克戎的感染不會那麼嚴重,但也因為在上呼吸道的複製更頻密,而導致傳染力大增。

因素2: 躲避T細胞和B細胞的成功率較低 目前已知奧密克戎在躲避作為身體第一道防線的抗體方面很有一套。但在面對第二道防線(T細胞和B細胞)時,其表現就相對遜色。

T細胞主要的作用是在抗體無力阻止病毒侵入體內後,馬上築起第二道防線,對病毒展開攻擊。

伯格斯和其團隊最近研究了來自冠病患者的白血球細胞,結果發現與之前的其他變種毒株相比,仍有70至80%的T細胞反應得以保留。

換句話說,只要過去六個月曾接種疫苗或感染過冠病,人體內的T細胞就有辦法辨識奧密克戎,並相對快速地擊退它們。

感染力高加上症狀輕或許是終結疫情的曙光

因奧密克戎而出現新一波疫情的國家至今幾乎都創下每日病例的新高紀錄,但住院率和死亡率和過去幾波疫情的高峰仍有段距離。

然而,如同各國政府和專家所不斷強調的,病例激增還是會導致住院和死亡的絕對人數隨之上升。

確診人數飆升也對一些國家的日常運作造成了衝擊,例如美國就因為病例屢破紀錄而導致地鐵等公共服務面臨人力短缺。

這些都是奧密克戎相對溫和的正面氛圍下,不可等閒視之的挑戰。

美國日前有超過2000趟航班因惡劣天氣和奧密克戎病例攀升而被腰斬。(法新社)無論如何,有專家樂觀看待奧密克戎的高傳染力和較溫和感染症狀的特性。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免疫學家莫妮卡 · 甘地(Monica Gandhi)認為,新變種或許有望終結這場肆虐全球超過兩年的疫情。

「這種病毒會一直跟隨我們,但我希望這個新變種會引起大量免疫,從而遏制疫情。」 


相关文章

  • 法新社:緬軍空襲學校 20名兒童和兩教師喪命
  • 菲律賓坎拉翁火山噴發 火山灰柱高達三公里
  • 杜特爾特被羈押期間 以壓倒性優勢當選達沃市市長
  • 中國富二代從肉票變被告 律師:父母打算撤案
  • 泰國多地出現豪雨天氣 當局在22省發布土崩預警
  • 馬國今年第一季新生兒人數創單季歷史新低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羅厘遇車禍九警員亡 警區主任親自申請延扣司機
  • 誤信網戀男友生病 馬國女子轉帳166次被騙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