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激情散去後,一件略顯尷尬的事成了輿論的最新焦點:
贏得世界羽球錦標賽這項重量級比賽的駱建佑,並未收穫分文獎金。
兩大因素:
一方面,在國際羽球賽事中,作為兩大最高殿堂的奧運會及世錦賽,恰好是唯二不設任何獎金的比賽。
另一方面,世錦賽並未列在新加坡奧林匹克理事會的大賽獎金計劃內。
上述獎金計劃只為奧運會、亞運會、共運會及東運會獲獎牌的選手提供現金獎勵。這就導致駱建佑無法從政府手上,領取半毛獎金。
兩大因素疊加,形成了小駱貴為世界冠軍卻「零獎金」的不相稱局面。
例如,較早前珍寶餐飲集團(Jumbo Group)總裁兼執行董事黃建銘等五位本地商界人士為其籌集了5萬新元。
本地商人,同時也是新加坡羽毛球總會管理委員會成員的曾衛,也以個人身份在網上發起眾籌,截至今天(6日)為止已獲得656位捐贈者響應,籌得近15萬新元。
為何如此重要的國際賽事,未列入我國奧理會或其他相關計劃的獎勵當中?
對羽球發燒友而言,奧運會和世錦賽都毋庸置疑屬於至高殿堂。歷史悠久的湯姆斯杯和尤伯杯,則分別是男女團體賽的最高榮譽。
馬國羽球傳奇李宗偉之所以被冠上「無冕之王」的悲情稱號,即是因為其職業生涯始終與奧運會金牌及世錦賽冠軍擦肩而過。
單是上面這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駱建佑此次摘下的世錦賽男單冠軍頭銜有多彌足珍貴,是含金量十足的榮耀。
一般民眾對世錦賽的重要性一無所知尚且情有可原。但專責體育項目的新加坡羽總、奧理會及體育理事會等單位,過去難道不曾察覺到獎勵制度獨缺世錦賽,是一種重大缺失嗎?
同理,只有奧運會、亞運會、共運會及東運會這四項綜合運動賽事被列入國家獎勵計劃,是否意味著,哪天新加坡足球國家隊果真拿下至今遙不可及的世界盃冠軍,也將陷入一樣零獎金的局面?
李宗偉和台灣球後戴資穎都是球壇有名的「千年老二」,不曾在奧運、世錦賽等大賽摘冠。但他們的政府依舊不吝於提供價值不菲的獎勵,使他們得以無後顧之憂,追尋運動生涯的最高榮耀。
除了官方獎勵,他國優秀羽球選手獲得的商業贊助也非本地選手所能企及。
例如,李宗偉及戴資穎都因為高知名度而獲得不少代言商品的機會。
印度女單選手辛杜也是不得不提的例子。
在還未摘下2019年世錦賽女單冠軍前,她於2016年拿下的奧運銀牌就足以使其功成名就,商業贊助接踵而來,甚至一舉在2018年全球女性運動員收入排行榜中高居第七位。
但在運動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羽球也是最近才熱起來的新加坡,商界為本地運動員提供贊助及代言收入的商業動機,未必能與他國相比。
正因如此,政府當局必須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若不適當介入提供獎勵,恐怕將導致本地優秀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即使與他國選手相當,也不免陷入同工不同酬,綜合收入不及對方的窘境。
此次駱建佑成為世界冠軍卻沒有獎金的尷尬局面,就是一記醒鍾。
此次民間和商界熱心為駱建佑籌措獎勵金,估計不會,也不應成為常態。
駱建佑一舉奪冠,能否促使當局檢討未將世錦賽列入獎勵計劃的做法,乃至擴大檢討各項體育項目的獎勵制度,讓本地選手的好表現能得到適得其所的獎勵?在一片質疑聲中,政府有必要進一步表態。
只針對四大綜合賽事提供獎勵是制度使然,但過度遵循「law by law」,是否局限了當局的想像,抹殺了本地運動員追求更好表現的誘因,亦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