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椰子帮香港,每日更新
让你不错过香港本地新闻
在新加坡生活,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在市中心CBD、各个组屋区,你经常可以听到操著“各路乡音”的人们在你身旁经过,讨论子女教育、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等各种问题。
By椰子
之前,椰子也采访了一些中国人,听听他们对于新加坡的看法:
上班族、学生、陪读妈妈、新移民......中国人在新加坡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新加坡。
留下VS回国,是在新加坡生活的中国人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个国家,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复杂情感?椰子身边刚好就有这么几个有着不同背景,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们。
“为了孩子,我选择新加坡”
C先生,新加坡某跨国企业中高层,来新加坡一年多
回想起落地新加坡樟宜机场的那一刻,C先生的感受只有一个:潮湿又闷热。
那是来自中国北方的他从预想到的,虽然来之前他已经上网搜过这类信息,但实际体验却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我感觉到好像有一股莫名的低气压。潮湿闷热的空气紧紧贴在我的皮肤上,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他回忆起那天新加坡刚刚下完雨。
示意图,图源:Coconuts
之前C先生也不是没来过新加坡,但更多是作为一个惊鸿一瞥的游客。
而这次他的到来,是将在新加坡开启一段相对漫长的旅程。
C先生将自己称作是一名永不服输的“新中产”。因为公司业务调整原因,C先生必须选择另谋高就,或是接受举家来到新加坡继续打拼。
他说他和爱人关门讨论了一会,选择了新加坡。
示意图,图源:海峡时报
这个决定当然不轻松,特别是对于他妻子而言。C先生可以继续在新加坡工作,而她则必须完全辞掉国内的工作,在新加坡重新开始。
但是,为了孩子,80后的C先生和妻子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我和妻子的年纪已经不小了,早已被磨平了棱角。现在我们生活重心的很大一块都在孩子身上。只要是为他好,我们在哪工作不是工作呢?”
示意图,图源:Financial Times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是最吸引他留下来的一点。
他说,只要孩子努努力,自己再多让孩子上补习班,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是南洋理工大学应该不难。他的新加坡上司、同事不少孩子就是就读于这两所大学的。
“听说25%的新加坡学生都能进这两所高校,感觉新加坡没有那么卷,之后搏一下常春藤或者英国G5也感觉更有戏。”
C先生说,他在国内买的学区房已经放租出去了,短时间不考虑回国。
当然,买不起车(C先生说是暂时的)、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以及和新加坡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依旧让他感到和新加坡社会有些撕裂。
他现在并没有对新加坡产生归属感,但他仍然渴望能够留下来。只有当家人实在适应不了新加坡的生活时,他才会真的考虑“回家”。
“但是,收获远大于失去”,C先生给他现在的生活下了这么一个结论。
示意图,图源:CNN
“想回国,但害怕回不去”
L先生,普通上班族,来新加坡18年
教育,也是L先生被送来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后,L先生的父母在没有知会的情况下,给L先生办妥了留学新加坡的手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