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报道包括:
一、美国疾控中心与新加坡卫生部交涉有关旅游政策
二、疫情期间出生的新生儿发育较慢
三、本地社区病例反超境外输入病例
四、昨通报1起新增死亡病例,病死率维持在0.295%
五、已接种加强针人口比例增至44%
六、ICU病危插管降至13人;输氧维持在20人
七、普通病房减至138人,方舱医院增至4449人
美国疾控中心与新加坡卫生部交涉有关旅游政策
早前,美国疾控中心将新加坡的旅游健康警戒级别列为“不明”,并建议公众避免前往新加坡。该局给出的原因为,美国不了解新加坡的疫情检测情况,新加坡冠病情况仍处未知状态。因此,即使完成冠病疫苗接种的游客也有可能会面临感染,或传播冠病变异病毒的风险。
(图源:iStock/ronstik)
这一举措令新加坡政府官员表示惊讶,因为新加坡在检测和社交距离的管控比美国更严格,并且每天都会在卫生部官网上更新、发布详细的冠病相关的数据。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在记者会上回应,新加坡政府非常了解本地冠病疫情的状况。有关当局也将与美国疾控中心,以及美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分享冠病相关数据。该局将根据疫情情况与美方进行交涉,美方也会根据冠病数据来更新对新加坡的旅游健康通知。
疫情期间出生的新生儿发育较慢
美国在疫情期间做的一项研究调查中发现,无论母亲是否感染冠病病毒,冠病疫情开始后的新生儿从各项发展能力来看,都不如疫情前的新生儿。
(图源:unsplash)
这项研究调查对象为美国纽约市255名,2020年3月至12月出生的婴儿。研究人员从社交、沟通以及运动能力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观察宝宝翻身或婴儿的牙牙语来打分。
研究发现相比于疫情前出生的孩子,疫情期间的新生儿平均得分较低,但不属于明显发育迟缓。他们社交、肢体动作方面分数略低,但沟通技能分数却是偏高的,并没有因大人戴口罩说话而受到影响。
(图源:iStock/SolStock)
研究人员解释,新生儿在运动和社交方面能力较弱有可能是孕期的压力所导致,因为父母在疫情期间可能承受着失业、无收入、抚养孩子等方面的重担。他们强调,新生儿的长期发展不一定会如此。
奥密克戎波已出现
本土病例可能几天内增至四位数
截至1月6日中午1200时,新增确诊病例813起,累计28万3214起。
昨天新确认奥密克戎感染365起,含境外输入234起,本土131起;《新加坡眼》从卫生部每日数据统计,新加坡已累计奥密克戎病例3056起。
本地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增长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1.50,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则出现150起。
这是社区病例增长比例自去年10月6日以来的单日新高。
奥密克戎形成的新一波苗头已经相当明显。
《新加坡眼》判断,按目前的增速,本土病例很可能在本月中旬重返四位数。
本地社区病例反超境外输入病例
《新加坡眼》昨天文章提出,过去六天,境外输入病例人数连续六天高于本地社区病例人数,不过,随着新一波疫情出现,本地社区病例人数相信很快就反超境外输入病例人数。
果不其然,昨天 (1月6日) 的新增病例当中,本地社区病例404起、客工宿舍病例19起、境外输入390起。
昨天境外输入病例为历史第三高,并连续12天居三位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