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可以測量,用框架與條件逐一比對,看哪一個經濟體更強。新加坡在人才競爭力指數排行榜連續三年排名第二,只落在瑞士之後;美國排名第三。放眼,我們當然厲害。
不過,感覺無法取代,有些人說,新加坡人不夠拼了,比起從前。從前是感覺,如果我們繼續相信科學,可以不必理會。
國家頂住了 新加坡人不拼了,那就沒有競爭力了嗎?不見得。沒有的是飢餓和進取心,倒是真的。
新加坡在最新的全球競爭力排名比去年退步一個名次,排第四,怎麼說也是亞洲第一。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研究院,前三名是丹麥、愛爾蘭和瑞士。
競爭力是國家的骨架與肌肉支撐起來的實力,新加坡國小力強,頂住了。至於人民有沒有跟上,要自省才看得清楚。
感覺效率沒了 外地朋友來新加坡出差,比較這裡的年輕人,只說了一句:如果是在我們那裡,再難的事也早就完成了。
然後,就不再說下去了。語氣中沒有埋怨,直接表達的是,這裡的效率與能量,到喉不到胃的觀察。
我們漸漸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自然也看不到日益低落的差異。
過去新加坡的效率是引以為豪的實力,高效率表示可以更快完成工作,無論是政府部門的程序申請,或者是民間的服務流程,通常不必等太久,特別是相較於周邊國家,甚至是亞洲地區。
排名總是名列前茅,習慣給自己高標準、追求高效率,新加坡有幾代人奠基,實力靠拼搏建立。後來,老一輩話不多說,年輕一代自有想法,多說不見得能改變什麼。
當日子漸漸富裕,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成了一件不可輕忽的權利,效率很難不成為代價之一。
這麼一來,選擇是一種態度了。
追上來了 上海來的朋友說,很久以前,新加坡是他們學習與羨慕的目標,然後客氣又不失準確地說,現在當然也是,只不過上海追上來了,有一批人更拼,有一些人躺平,整體上是更有活力,也看到了拼勁。
是的,新加坡漸漸失去的,我們在其他城市看到了。拼搏是其一,還有其他。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