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沙特阿拉伯强制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学提供中文课程。
9月17日至23日,是新西兰迈入第九个年头的中文周(Chinese Language Week)。主办方说,这项推广学华语的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去年在活动的社媒平台上就吸引了60万人关注。
华文在新西兰是第四个最常使用的语言。当地教育部的数据揭露,中学生学华语的人数,在2013年至2020年之间已几乎翻倍。
狮城妈妈建议以趣味方式教华语
再把焦点转回新加坡。
有家长说,孩子的华语成绩一年不如一年。
曾撰写过四本儿童书籍的前《新报》记者Jill Lim,日前在《海峡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她坦言,明年将升上中三的小女儿,今年在年终考试中,华文成绩不及格。
她说,女儿念中一时华文成绩虽然及格,但分数不高;到了中二就退步了,年终两次考试中都不及格。
(联合早报档案照片)
自认华语水平也不太好的她,对于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对华语的兴趣而感到苦恼。
孩子小时候,她透过复习听写、听童谣、看图书,或在家中各个角落张贴华文词汇等,这些方式对孩子学华语的过程中都相对管用。
到了中学时,情况突然有变。
“我发现她们的课本内容,我根本无法理解了,女儿们也不愿再给我教。想让他们通过华文影集学习,他们也不感兴趣。我现在只能依靠学校(或补习教师),来维持他们对华语的兴趣。”
这促使Jill Lim不禁打开天窗思考,如果能针对女儿的兴趣着手,以更有趣的方式让她学华语对华语产生兴趣,会不会更有效?
她想到的一些可行方法包括:
让学生筹备及呈现一个简单的中文话剧;
学习及分析中文歌曲的歌词;
翻译英语文学著作或以中文草拟信函,电邮,甚至用华语拍摄视频;
建议校长在美国流行歌手泰勒丝来新开唱期间,宣布学校也放假。
新加坡学生对学华语意兴阑珊,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反映在学业成绩上,生活中多常说华语也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红蚂蚁认识的一名年轻人曾经说过,她在上中学时非常讨厌华语,华语考试每次都不及格。幸好中二时遇到一名年轻华文老师,经常借阅中文漫画和中文小说给她看,就这样无心插柳,竟然就点燃了她对华文的兴趣。
如同上述家长的提议,假如在教导华语的过程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切入让他们习惯华文字并喜欢上用华语去思考及交流,何尝不是一个提升他们华语程度的好方法?说不定还能启发他们,更主动地去认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