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惹惹」 有兩種,一種是帶上各種日常用品,如衣服鞋子牙膏牙刷拖鞋睡衣褲帶原子筆太陽眼鏡等賣給船上船員。鍾榮樹從13歲起就跟著父親當海上賣貨郎,為了做好生意他還學會說俄羅斯語。他從17歲起,跟著叔叔當小工,擺賣貨物 「幫頭幫尾」,打拚了10年,一直到27歲 「上岸」 在水仙門開店做生意。
鍾榮樹說當年有很多貨輪都是來自當時的蘇聯,也有來自羅馬尼亞、波蘭、捷克等國家。攀上貨輪後,再把裝在箱子裡的貨物慢慢從小艇吊上貨輪,然後在甲板上找一塊乾淨的地方開始擺攤做生意,雙方買賣以新幣交易。鍾榮樹今天還會說俄羅斯語嗎?他當年是怎麼入行的?
另一種「海底惹惹」 則是 「買方的惹惹」 就是上貨輪買貨然後帶回新加坡岸上販賣,年過80的賴國標就是入口如茶葉咖啡粉燕窩魚翅之類食品,還有爛鐵等貨物的進口商。賴國標說他們當時是 「有什麼就買什麼」 ,買到的貨物必須先報海關才能上岸,利潤頗為豐厚,但風險也更大。為了搶在其他同行之前登上貨輪,他們必須到船務公司探聽什麼時候有貨輪到,收到消息後便第一時間以最快的速度駕駛小艇開到還在緩緩進港或不進港的貨輪旁。而當小艇靠近大貨輪時,貨輪有時不明小艇來意會誤以為是海盜而驅趕他們,險象環生。
這期的《958印象古早》早年的海上小販鍾榮樹和賴國標回憶在海上討生活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