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經有一個結合四種語言的國際廣播電台

2023-12-05

1994年2月1日,新加坡時間上午7點正,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的華語、英語和馬來語電台,通過三個短波頻道分別把一個小時的節目從獅城播放出去,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從此誕生了!同世界各地的國際電台比較起來,當年剛啟播的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資歷最淺,規模也不算大。後來增加了印尼語,四台肩負共同的宗旨和任務,那就是把新加坡的聲音傳播到區域,與區域各國人民搭建友誼橋樑。

1994年,國際台啟播初期。前排左起:鄭彩鸞、陳桂珍、關玉青。後排左起:張建美、麥敏珊、李榮德、陳漢。

與國際台的不解之緣

加入國際廣播電台是我廣播電視生涯的轉捩點。記得在1993年7月間,我接到調職的通知,卸下當時在華文時事節目組,電視時事節目監製的職務,轉戰專門向海外廣播的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擔任華語台的節目經理。當時我毫不猶豫地接下這項新的任務,因為廣播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入行初期的主要任務就是製作電台時事節目《每日雜誌》,現在有機會重操舊業,而且是富有挑戰性的嶄新領域,相信會有很大的學習空間。

首先我必須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負責把一個向海外廣播的華語電台建立起來!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支強大的廣播隊伍,而參與啟播的團隊中除了有資深廣播人陳漢和關玉青、時事組編導張建美、兩名生力軍麥敏珊和鄭彩鸞,支援新聞播報的還有曾非敏、沈穎和方百成等。

由於中文部還有一個空缺,我馬不停蹄地展開網羅人才的工作,四處打聽是否有適合人選。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打聽到剛從台灣深造回國的李榮德。榮德是一名優秀的配音員,曾經在本地933電台當兼職廣播員,也為958資訊台播報新聞。榮德的加入,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終於組成一支完整的播音隊伍。

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領導層、節目總監和編導主持等全體工作人員的集體照。第二排左起第6位是總台長詹德拉(Chandramohan)先生。

在國際台編導兼主持的團隊當中,先後為國際台效勞的包括胡桂娥、陸月馨、黃淑君、黃進遠、鄭建榮、梁潔瑩、馮劍斌、林稚瑛、李慧敏、彭學珍、林伃琪、潘家鑣、王敏瑜、謝婷婷、陳美玲、黃佩玲、王德明、王敏慧、蔡思麗、吳慧青、陳世雄和詹玉珍。

聽眾你在何方?

從首播日開始,編導主持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 「聽眾你在哪裡?」他們難免會疑惑:「花了不少心思準備現場播音,千辛萬苦製作節目,到底有沒有聽眾收聽,我們不會對著空氣廣播吧?」

1994年國際台啟播時採用的節目表。

這的確是令人困擾的問題,根據聽眾的回饋,國際台的播音效果一直都不理想。有鑒於此,原本在上午播音一小時,晚上播音兩小時的計劃也改變了,換成只在新加坡時間晚上7點至10點連續播音三小時。

短波廣播的優勢就是能夠將聲波傳送至遠方,它的缺點就是經常受到氣候等外來因素的干擾,這包括聽眾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採用的收音設備和天線是否受到阻擋等等。因此,我們播音的那些年,波長頻率經常更換,直到後期,收聽效果總算改善了許多,區域聽眾終於能夠從短波收音機清晰地收聽來自獅城的聲音!

1996年《獅城知音》創刊號。

為了彌補短波廣播的不足,早在1995年新加坡國際台就上網了。在那個年代,把廣播節目上載到網際網路的電台寥寥無幾。當年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算是少數藉助網際網路廣播節目的電台,儘管市場還未成熟,國際台還是努力不懈,聘請媒體編導助我們一臂之力,為國際台網頁進行更新。國際台的網頁圖文並茂,還可以與聽眾互動,聽眾不但可以現場收聽節目,也可以通過播客在網上收聽存檔節目。1996年7月國際台推出另一項跨越播音室的計劃,就是為五湖四海的聽友定期出版 《獅城知音》季刊,透過文字與圖片,把電台的動向和播音人的生活點滴傳達給聽友。《獅城知音》進一步加強電台與聽友的聯繫。

1998年作者遠赴美國矽谷訪問 雅虎創辦人楊致遠(Jerry Yang)。

2003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藍宏賚在吉隆坡舉行的世界華商大會上接受陳桂珍的訪問。

千里情緣一信牽

最讓我們這群國際廣播人感到鼓舞的就是收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聽眾捎來的信件。除了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眾多聽眾,其他東協國家比如汶萊、泰國、越南、柬埔寨、寮國等都有我們的知音。除了區域聽眾,原本不在播音涵蓋範圍內的地區,比如中國大陸、台灣、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馬達加斯加群島和印度等地也有我們的聽眾。令人驚喜的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海員,也在海上接收到來自獅城的聲音。另外,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家園,居住在泰南勿洞的獅城遊子,也透過國際台的節目一解思鄉之愁。由於我們的聽眾群都遠離獅城,除了靠書信往來,我們也製作專門為聽友服務的《聽眾園地》節目,在空中播讀聽友的來信,園丁李榮德透過越洋電話,邀請東南亞各國的聽友上《有空來坐坐》節目單元,分享他們生活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情!除此之外,我們抓緊每一次到海外採訪的機會,實地與聽眾近距離接觸。

歡歡喜喜祝台慶

多年來,台慶給新加坡國際台的播音人帶來不少歡樂和滿足感!每逢台慶到來之際,國際台全體播音員就忙碌起來,那是眾播音人大展歌喉,施展才華的好機會。除了在電台錄製台慶特備節目,從2000年國際台7周年台慶開始,所有的播音人每年都全體總動員,遠赴國外不同的地方主辦慶生和聽友歡聚會活動。2000年的馬國古城馬六甲、2002年南馬新山、2006年馬國首都吉隆坡以及位於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的馬達山,每一次的台慶歡聚盛會都吸引好幾百名聽友參加!

最令人難忘的是2004年國際台在獅城搞了一個別開生面的10周年台慶聽友歡聚會,邀請東南亞各地的聽眾到新加坡來同歡共慶台慶。此外,我們也開放國際台位於地下層的播音室讓聽友參觀,這是個難得的機會,熱心的聽友可說是大開眼界!

1996年作者遠赴台灣訪問鹿港的國際台聽友。

2004年來自區域的聽友聚集獅城歡慶國際台(RSI)10周年台慶。

2005年國際台11周年台慶在檳城舉行,適逢位於印度尼西亞蘇北省的亞齊發生大海嘯,檳城也受到海嘯殃及,全體播音人在台慶的當兒,也不忘給予受海嘯影響的檳城居民親切的問候。透過各種活動與互動,拉近了國際台與東南亞各地聽眾之間的距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關心時事動態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台這支擁有七八個全職編導兼主持的小小團隊,從啟播日開始,就不間斷地提供最豐富的播音內容,節目以區域聽眾為出發點,推陳出新,讓聽眾感受來自獅城的聲音。十幾年間,國際台每天3小時的廣播,從1994年啟播時推出的13個節目單元倍增至2008上半年的33個。節目分成時事、生活資訊和音樂三大類。

1997年國際台廣播團隊輕鬆的一刻。前排左起:陳世雄、李榮德。後排左起:關玉青、鄭彩鸞、陳桂珍、吳慧清、陸月馨、麥敏珊、胡桂娥。

時事節目中的長青節目包括:探討和分析國際國內局勢的《時事掃描》、報道獅城發生的大小事的《獅城脈搏》和綜合一周本區域報章社論的《區域各報言論》。《印尼輿論視窗》則是播出一周來印尼各大報章的評論精選,我們邀請精通印尼文的資深報人佘文鎖為我們編寫內容,為了這個節目佘先生每天都得上網下載印尼主要報章的評論,再篩選出聽眾關注的課題加以整理和翻譯,真是難能可貴!另一個引人入勝的長青節目就是由亞太地區「通訊員」,為我們綜合報道熱門課題的《區域短波》。印尼美都電視台新聞主播何景文、旅居日本的符祝慧、旅居香港的彭遠青、香港電台普通話台的陳曦和王欣、旅居澳大利亞的楊萱和紐西蘭華人電台負責人林淑荔等都是節目的常客。

1996年國際台首次派華語和英語台編導到菲律賓採訪亞太經合論壇。

2005年國際台編導走入馬國的南方學院校園舉辦「學府講堂」座談會。

為了吸引年輕聽眾群,國際台製作團隊絞盡腦汁推出迎合新新人類的節目,甚至遠赴印尼雅加達、中國深圳、馬來西亞柔佛新山聯合當地高等學府主辦「學府講堂」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與當地各大專學生髮表論見,讓思維擦出火花。

幕後功臣

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能夠茁壯成長,幕後功臣可不少!其中首推總台長詹德拉(Chandramohan)先生。詹德拉先生原來是一名經驗豐富和傑出的電視廣播新聞時事節目總舵主,他在政府部門人脈廣,深得有關部門信任,出任國際台開台領導可說是最佳人選。詹德拉老先生退休之後由廣播電視新聞界能人陳德源(Tan Teck Guan)接棒領導。雖然兩位領導都不識華文,但他倆對華語電台的重視和關照確實不少。

2000年陳桂珍訪問台北市長馬英九。

在國際台任職期間,要感謝的人很多,單是編導主持人就有將近30人,其中包括始終不離不棄,與我攜手同行多年的關玉青和李榮德,他們兩人和所有參與國際台的編導主持們一起,打造了一個有聲有色的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

還有一群默默支持我們的兼職同事,包括製作長青金曲《往日情懷》和《雙語橋》的何亞錕、李士嘉、林麗芳、羅邦強、陳楷、林瑞祥、林金梅、黃秀玲和葉煒昌等。還有我們的錄音和音響技術人員王耀成和盧文發。當然,也得感謝講古大師馮明義和中國著名評書演員連麗如,每天晚上為聽眾播講包括金庸武俠小說和中國名著等的《名家小說》,帶給聽眾精彩的聽覺享受!

珍重再見

從1994年2月1日啟播至2008年7月31日結束播音,新加坡國際廣播只在空中逗留了短短的十四年零五個月。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曾經有過輝煌歲月,當我們接到2008年7月31日關台的消息,無不感到驚訝與傷感!在國際廣播史上,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只不過是過客,曇花一現。對於耕耘這塊廣播園地的園丁來說,一夜之間失去了耕地,心裡的確有說不出的痛心。

由於短波廣播面對種種局限,又無法滿足年輕聽眾的需求,短波廣播的命運,終究抵擋不住排山倒海而來的網際網路和電子媒體等新科技的衝擊,只好默默地讓路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在接到關台通知之後,我和國際台的播音人包括關玉青、李榮德、黃淑君、黃進遠、鄭建榮和梁潔瑩馬不停蹄地作好準備,舟車勞頓北上吉隆坡和檳城向幾百名馬國的忠實聽眾道別。熱情的聽友都依依不捨,十多年的友情,無以在空中延續,難免感到失落!

國際台的最後一夜

2008年7月31日晚上7點,在國際台寬敞的直播室里人聲沸騰!除了全體播音人和部分兼職廣播員,南洋理工大學和理工學院的實習生,都參與了當晚的直播,大家都想向聽眾道別。臨別依依,只有在當晚身歷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這份難捨難分的情誼。最後一夜的3小時播音即將結束,當直播室牆上的掛鐘指向晚上9點59分,國際台的序曲響起,給國際台的14年零5個月的播音正式畫上休止符。我們也完成了短波對外廣播的使命,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從此走入歷史……

外一章

告別了新加坡國際廣播台,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各散西東,各奔前程,大家嘗試在加利谷山尋找另一片發展空間,我們的播音人有的成功轉型了,很可惜,有的被分配到無法發揮所長的工作單位,只好忍痛離職了!

2001年作者遠赴上海採訪美國911事件後首次在中國舉行的亞太經合論壇。

在國際廣播行業打拚了15年,2009年我重新回到職業生涯起步的原點,加入時事組《星期二特寫》團隊,負責製作時事紀錄片。電視製作原本是我熟悉的行業,可是經過多年的變化,物換星移,人事全非,不論是資料收集、拍攝手法、剪輯和錄音等,同過去的作業方式有天壤之別,得重新適應和掌握新技術,才能如魚得水,應付自如。

1992年攝影團隊遠赴北京拍攝電視紀錄片《騰飛的龍》系列。左起:編導潘春榕、錄音師溫耀成、陳桂珍和攝影師陳福榮。

上世紀80年代,我除了製作本地時事節目,也有機會到海外拍攝紀錄片。印象深刻的節目,包括20世紀80年代參與製作探討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的紀錄片,我負責採訪四小龍之一的香港,製作紀錄片《分秒必爭》從中窺探香港人的拼搏精神,探討當年香港如何在經濟方面取得靚麗的成績,在哪些方面值得新加坡人借鑑和學習。上世紀90年代有幸參與紀錄片《騰飛的龍》系列節目的製作,到中國北京進行長達一個月的採訪,製作3個紀錄片:《培苗兒》探討中國如何培養奧運桌球、體操和游泳冠軍;《一個好》探討中國獨生子女的問題:《走出四合院》探討中國的住房改革問題。

2009年重新投入《星期二特寫》,再次有機會出國拍攝紀錄片。先是到廣東三水拍攝《謝幕人生》之《紅頭巾》,訪問了當地百歲的紅頭巾;接著到北京拍攝探討中國婚姻關係的3集《想婚了》系列;又參與製作《星洲頭家》系列之《余東旋》與《胡文虎》。還特地帶攝影隊前往馬國務邊(Gopeng)和怡保實地採訪當地與余東旋有關的人和物。在拍攝《胡文虎》紀錄片時,我還遠赴中國福建永定拍攝當地的虎豹別墅,又到香港訪問胡文虎的女兒胡仙。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在加利谷山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儘管那是一段嘗盡酸甜苦辣滋味的旅程,它還是讓旅人留下難忘的記憶,永不磨滅!

陳桂珍

作者簡介:

陳桂珍是新加坡國際廣播電台中文台高級節目總監。在RSI成立之前她擔任過《焦點》節目監製兼主持。RSI停播之後,她為《星期二特寫》製作過《星洲頭家》系列之《余東旋》和《胡文虎》;《謝幕人生》系列之《紅頭巾》。90年代她的作品包括《騰飛的龍》系列之《培苗兒》《走出四合院》和《一個好》等。陳桂珍在70、80年代曾經製作過《工友園地》《新聞集錦》《座談會》《國會報道》《全國大選》和《每日雜誌》等。


相关文章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雙向奔赴!中國外交部表態:願攜手新加坡新一屆政府深化務實合作!且看新中關係35年"進化史"
  • 贏下惹蘭加由只是第一步 黃志明看來惹蘭了還得加油
  • 新加坡周末逛街地圖 藏在街巷裡的文藝靈魂,像遊客一樣重新愛上自己的城市...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中國香港VS新加坡,你的錢應該放哪裡?這3大誤區你一定要了解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比爾·蓋茨啟動"世紀慈善計劃":20年內捐出99%財富(1080億美元),基金會2045年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