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到底有多吵?連醫院都已經失守

2023-12-05

在我們思考新加坡的未來時,不要將文明和相互尊重當成理所當然。在它還未消失殆盡前,照顧一下大眾的感受和耳朵還是有必要的。

(檔案照片)

新加坡到底有多吵?現在連醫院都已經失守。

不久前高齡的姑姑病危入院,一共六個床位的C級病房住了五人,其中兩人病況嚴重。在姑姑對面另一靠窗病患臉孔浮腫,雙眼不曾睜開。看似正常的景象,直到她隔壁病床的老年婦女若無其事地開手機擴音看連續劇。哐哐作響的刀劍聲和「我要報仇「等台詞,很荒謬地充塞每一寸空間、刺激每一個毛孔。

我驚訝所有護士耳膜的韌性,包括另外兩個閉目休息,還能夠人事的年長病人。姑姑中風三年多,早已不醒不聞不問。五分鐘、10分鐘過去,連續劇會一直播下去,如果她的公德心還沒有喚醒她的話。我叫護士過來,請她叫對面這位病人關掉手機或用耳機,因為這裡是醫院不是戲院。女病人好像如夢初醒,連聲道歉,病房才恢復探病時間正常交談的聲浪。

這裡是陳篤生醫院,但大概全新加坡的醫院都一樣,護士幾乎是外籍人士,大概都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大家默不作聲。醫院管理層難道沒有意識到問題?還是沒有給予護士足夠的自信和權威?

如果病房真不適合出現手機噪音,難道在病房走廊或公共區域就變得合理了嗎?還是我們應該更體恤病患和家屬,讓他們用手機擴音或視頻暢所欲言?或者是C級病房的病人就活該倒霉,因為得與其他病患共處一室,就必須接受一小部分人不文明的行為?

這就好比乘搭公共運輸,當手機外放的行為在巴士和地鐵越來越普遍且沒被制止,其他人就是活該,被迫接受小部分人的自私行徑?開私家車的人永遠不知道或不想知道,新加坡公共運輸的噪音程度,已經到了怎樣不堪的程度。

人口密度高的新加坡生活品質,跟噪音管控程度息息相關。政府顯然遠遠沒有跟上腳步,截至目前為止,官方定義的噪音只限來自鄰居的噪音(裝修、電視和打麻將的聲音等)、工業噪音和群聚噪音(來自組屋底層的紅白事、各種社區活動、咖啡店、遊樂場)。眾所周知的條例似乎就是在咖啡店到處張貼的告示:晚上10點半以後即不能喧鬧。難道這意味著其他的都不算噪音?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合法(通過手機)製造噪音?

亞洲社會的「吵」遠甚於西方社會,身為亞洲人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喧鬧,包括各種場合的高談闊論,但要接受一部分人旁若無人地使用手機,卻是另一回事。當中透露的心態是自私、自我和毫不顧慮旁人的感受,已經徹底逾越文明社會該有的規範和能被默許的社會行為。

根據報道,中國城市如上海在2020年早禁止在地鐵和公交使用外放(擴音)的手機。官方說法是為確保行駛過程中保持安靜的環境。一旦發現手機外放,工作人員會來勸阻,若屢勸不聽就移交警察,依法逮捕。

上海能,新加坡還在等什麼?

我以為只有我對於這樣的行為感到煩悶和憤怒,事實上身邊乘搭公交的朋友都有同感;然而那些「開車階級」一句「習慣就好」或「本來就是這樣」就輕易敷衍過去。就算本地的亞洲新聞台在今年10月刊發評論,主張在公共運輸全面禁止手機外放,也未見輿論響應。難道大家都聽不見,還是裝著聽不見?

再說遠一點,這樣的問題原來已經全球化。《雪梨早報》今年4月23日的一篇評論,也呼籲不單在學校要禁用手機,在健身房和公共運輸也應該禁止。

我先前致函《聯合早報》交流版,希望巴士和地鐵公司認真看待問題,但是有關當局根本不予理會,沒有回應,沒有關注,就好像不願意正視所經營的公共運輸的噪音問題有多嚴重。

姑姑最終在喧鬧無比的病房裡往生,隔壁床位的女病患是第四期癌症病人,她告訴我她上次入院的經歷更可怕。隔壁病友每晚手機視頻,擴音聊天到半夜12點。護士置若罔聞,根本不理,就算投訴了,護士一走開,對方又故態復萌。

不是每個人都有本事開車出行、每個人都能住獨立病房,在我們思考新加坡的未來時,不要將文明和相互尊重當成理所當然。在它還未消失殆盡前,照顧一下大眾的感受和耳朵還是有必要的。


相关文章

  • 網友吐槽:只因遲到5分鐘,新加坡機場的地勤竟然不讓我家人登機,簡直太離譜了!
  • 新加坡打工人要更加努力了
  • 新加坡外觀專利申請指南
  • 四海傳福 新加坡這家百年醫院,為何以閩人的名字命名?
  • 聖淘沙S.E.A.海洋館走入歷史!目前關閉升級中,下半年以「新加坡海洋館」重新出發🌊館內亮點搶先看!
  • 每天都在排隊排到傻!「Oriental Kopi 華陽」新加坡第二間分店在NEX!北部小夥伴6月就能吃到了🤩
  • 新加坡演唱會美食指南!國家體育館附近這13家便宜又好吃!
  • 新加坡喊你來創業!GFP全球創始人計劃正式啟動
  • 新加坡年輕人竟成毒品"重災區"?新加坡政府緊急行動:每年這天全民防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