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釣魚,願者上鉤!

2022-01-09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醫生去年12月12日推薦新的回憶錄《抓住希望:為新馬來西亞繼續奮鬥》,因為發表「筷子論」掀起馬來西亞華社的巨大反彈。

馬來西亞發行量最廣的華文日報《星洲日報》在馬哈迪言論出街隔天,頭版頭條刊登《馬哈迪,您錯了!——致前首相的一封信》回應。這其實大可不必!

縱觀東南亞各國華人的命運——包括占全國人口比例超過70%的新加坡華人,馬哈迪的言論從一方面顯現他欲求馬來西亞華人被同化失敗的碎碎念,也是他從政超過半個世紀的最大「敗績」之一,另一方面則是對馬來西亞華人多年來「和而不同」的正面評價。

馬哈迪當時除了提到華人用筷子,也提到華人講華語難融入馬來西亞社會。

但是,對「馬來西亞社會」是什麼意思,馬哈迪沒說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也不去稍微追究,很有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的精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說對馬哈迪的言論誤會,但對馬哈迪而言達到了其挑釁華人及自我宣傳的目的。

馬哈迪當時除了提到華人用筷子,也提到華人講華語難融入馬來西亞社會,這番言論後來引起華社發彈。(圖:馬哈迪面子書) 他在事後好幾個星期,雲淡風輕地「澄清」說「純粹是要凸顯出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文化差異,並無貶低華裔或其他意圖」,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即使使用其他例子來表達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同樣會引發激進分子的攻擊—意思是,不用筷子為例子,我可以用其他例子,例如他所舉的舞獅。

誰是馬哈迪眼中的「激進分子」?華人是聰明世故的民族,即使被馬哈迪反打一巴,也不好「對號入座」,承認自己搞不清楚他要凸顯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文化差異。

馬哈迪的「語言陷阱」 話說回頭,筷子作為餐具及一種文化,已經是世界遺產,以筷子來「凸顯」華人與馬來人文化差異,非常牽強。馬來西亞的三大民族之一的印裔(以淡米爾族群為主),也有用手指抓飯抓菜肴的習慣,但是還是保持非常強的族群特色。

究其實,不管是印度、華人還是馬來人,都是多元的「馬來西亞社會」的組成部分–而且時間可以遠朔至數百年前,「難融入」要從何說起?或許,馬來西亞華人一般上比較聰明,聯想力比較強,不從字義上求解,而把馬哈迪所謂的「馬來西亞社會」與「馬來人社會」等同來看而跌入馬哈迪的「語言陷阱」。

但是,與其他多元種族社會非常不一樣的,馬來西亞還是個族群社會——馬來人族群為馬來西亞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其他族群的特徵非常明顯,而且在正經文教都有顯著的存在。

因此,馬哈迪聲稱在許多多元種族國家,外來移民成為當地人民後,皆會融入當地的文化甚至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文化,基本上沒有錯,但不是通例。

馬哈迪聲稱在許多多元種族國家,外來移民成為當地人民後,皆會融 入當地的文化甚至忘記了自己原本的文化。(圖:馬哈迪面子書) 遠的不說,好像泰國、印尼及菲律賓一般上被視為「同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華人的文化特徵並沒有完全消失,例如祖宗崇拜及與其相關的禮儀風俗,甚至豐富了當地主導文化,因此說不上「融入」當地社會。

馬哈迪清楚知道但多年來多似乎無法接受馬來西亞是個特例的事實,而把華人及印度人與其他族群的「和而不同」——包括保存捍衛本身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風俗、語言等等,視為導致馬來西亞國民不團結的主要因素。

可是,從獨立的馬來亞到後來在1963成立的馬來西亞,一路走來,被視為「分裂因素」的種族多元社會的確讓人哀其不幸,但是它卻避開了許多種族(甚至是語言文化宗教)多元國家發生的嚴重內部衝突甚至是國家分裂。

這是個需要解釋的有趣且意義深遠的現象。但是,馬哈迪自1960年代以來,根據個人的政治議程需要而不是事實,把它當作是個挑起種族不信任的工具,更加不幸的應該是馬來西亞華人在超過半個世紀,歷經數代人,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可謂「馬哈迪釣魚,願者上鉤」呀!

聲明:本文乃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相关文章

  • 法新社:緬軍空襲學校 20名兒童和兩教師喪命
  • 菲律賓坎拉翁火山噴發 火山灰柱高達三公里
  • 杜特爾特被羈押期間 以壓倒性優勢當選達沃市市長
  • 還沒決定六月假期去哪裡旅行? 新加坡人今年似乎都往中國跑
  • 泰國多地出現豪雨天氣 當局在22省發布土崩預警
  • 馬國今年第一季新生兒人數創單季歷史新低
  • 泰國父母自製家庭色情片 九子女全下海最小十歲
  • 羅厘遇車禍九警員亡 警區主任親自申請延扣司機
  • 誤信網戀男友生病 馬國女子轉帳166次被騙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