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再计入一笔可观的补贴,让新买家可以负担得起。
除了普通家庭可以获得购房补助之外,低收入家庭还能获得额外补助。例如,家庭收入不高于每月5000新元的,可以获得4.5万新元补助,不高于3000新元的,补助则是6万5000新元。
(位于武吉知马的组屋。图源:新加坡眼)
这么算下来,每卖一套组屋,政府收到的房款低于建房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建筑费用等。
为了推行“居者有其屋”,建屋发展局每年出现大量不敷,以2022年财政年为例,不敷高达53.8亿新元,其中46.8亿就是用在补贴人们购买新组屋。这46.8亿新元包括发给购房者的补贴,但大头是在土地成本。HDB在新建组屋之前,都得按市价向土地局买地,并不因为左手、右手都是财政,就“一笔勾销”。
还房贷不必用现金
从1968年开始,人们就可以用公积金买房。不但首付可以用公积金,每月房贷也可以。
在2022年,非成熟地段的BTO四房式组屋,98%定价在40万新元以下;80%的新住户只要用公积金就可以支付每月房贷,无须支付现金。
换句话说,每月领回家的工资,根本无须用来付房贷。
轻松。
房子是用来住的
而不是用来炒的
为了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概念,新加坡政府在房市过热时,在2021年12月、2022年9月、2023年4月三次重拳出击,采取降温措施,抑制房价疯涨。
在这些措施下,转售组屋的房价也得到抑制。2023年,转售组屋价格上升4.8%,既低于2022年的10.4%,也低于2021年的12.7%。
80%人口住在组屋
不说不知道,新加坡通过政府组屋制度,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本月刚好满60周年了。
从1964年2月12日到今天,整整一甲子。
(1964年,人们抽签购买组屋。图源:NAS)
这60年来,新加坡常住人口从184万增至592万,现在住在政府组屋的有125万户,等于人口的80%。
125万户组屋住户当中,90%拥有自己的房子。换句话说,相当于常住人口72%拥有自己的组屋。
如果没有这60年来成功的政府组屋制度,就不会有今天团结稳定的新加坡。
不就个住房吗?怎么还扯上团结稳定了?
60年前的贫民窟
我们先说说60年多前的新加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英国殖民政府重返新加坡。到了1959年,新加坡取得完全自治,李光耀成为自治邦总理。
此时,住房短缺、人口拥挤是政府面对的大难题,尤其破旧危险的贫民窟。于是,1960年,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着手解决住房问题。
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贫民窟发生新加坡史上最大火灾之一,大约56个足球场大小的贫民窟被大火夷为平地,4人死亡,1万6000多人流离失所。
(1961年河水山大火。图源:NAS)
河水山火灾之后,政府宣布,要在一年内把所有灾民迁入新住宅。之后,先是由建屋发展局HDB在毗邻的女皇镇、中峇鲁、亚历山大和附近的加冷建好1150套组屋,把大约6000名灾民迁入。
之后,到了1962年,把其余灾民也迁入新建的组屋。
(1962年画家笔下的河水山组屋建设)
同时,河水山被焚之地和毗邻地段,收购为国有,并建了1万2562套组屋。1970年人口普查显示,这一地区住有4万5066人,其他大多是河水山村的原村民。
1961年河水山大火,是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一个里程碑。
转眼来到1964年,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
是的,没错。一直到1965年,新加坡从来不是个主权国家。仅仅国歌,在新加坡的不同历史时期,李光耀就唱过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日本国歌《君之代》、马来西亚国歌《我的祖国》、新加坡国歌《前进吧 新加坡》。
正是在1964年2月12日这天,建屋发展局HDB开始售卖政府组屋,房契99年,正式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在这之前,政府组屋只租不卖。
毫不夸张的说,早在新加坡共和国出现的前一年,“居者有其屋”计划就出现了。
从60年前的那天开始,一代代的新加坡人才陆续有了自己的房子。
有尊严的住房
有恒产者有恒心
相对于贫民窟,早年的政府组屋宽敞、采光好,而且有自来水、电、气等设备,还有冲水厕所、统一垃圾处理、电梯,组屋楼下有商店、餐饮店,还有公共的体育和休闲设施如篮球场、乘凉座椅,居民士气大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