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里接連發生了幾起持刀傷人案件。
先是在去年12月20日,一名61歲男子在白沙西廈的一家手機飾品店,用一把菜刀砍傷三人,案發隔天嫌犯被控企圖謀殺罪。
該事件引發高度關注,也是白沙—榜鵝集選區議員的國務資政張志賢當晚趕緊在臉書發文,指這不是一起隨機事件,而是雙方有過節引發糾紛,相信他是藉此來安撫居民不安的情緒。
時隔12天,即2024年開年第一天,烏節中央城(Orchard Central)購物商場在凌晨時分又發生一起持刀傷人血案。
警方調查發現,一名30歲男子疑因與另一名18歲男子互瞪後,拿出一把不明的工具襲擊他,之後再刺傷另外四男一女,六名受害者都被送院治療。
1月11日,一個15歲青少年闖入巴西立一家包子店企圖打搶,更亮出利器,導致56歲的包店老闆娘受傷,傷口長約五公分。
不到一個月後,2月初位於女皇鎮一帶又多一起持刀案,一名20歲男子用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傷人,七名受害者包括一名六歲女孩。
一名育有三個年齡介於8歲至14歲孩子的公眾告訴媒體,在網上得知這幾起事件後,讓他更意識到暴力糾紛,但也加劇了他的擔憂。
「這非常令人震驚……這類(事件)加劇的速度也很快。」
2022年4月,時任內政部兼永續發展及環境部政務部長的陳國明指出,2017年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約有150起持刀案件,包括謀殺、搶劫、騷亂和嚴重傷害罪案。
儘管五年來的案件數量保持穩定,但從另一方面看,平均每兩天就發生一起。
數據也顯示,超過六成的持刀案件發生在公共及商業場所、36%發生在住宅區,另有約3%發生在教育機構和場所。
根據新加坡法律,在腐蝕性和爆炸性物體和攻擊性武器法令下,未經合法權限或目的在公共場所持有武器者,可被判入獄長達三年,及鞭刑六下。
然而,單靠法律制裁公共場所的持刀行為,是否未能起到阻嚇作用?
全面禁刀難落實 嫌犯年紀引關注 有議員就曾在國會上提問,是否能在學校、公共場所,及商業場所,全面禁止公眾持有任何刀子、剃刀或利器?
陳國明在答覆時說:
「任何監管措施都應經過校準,許多平常會使用的物品如餐刀等,也能用作攻擊性武器。我們必須實際一些,不應過度監管這些工具。」
他也補充說,本地有法律來處置那些由於某種精神疾病以致犯罪傾向較高的人士,罪案範圍就涵蓋持刀案件。
數據發現,2017年至2020年間,共有131名年齡未滿18歲的嫌犯,因持有攻擊類武器被捕。
有議員呼籲政府,應探討採納更廣泛的策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暴力問題。例如,更全面地維持公共安全,如教育宣導、心理健康援助,以及關注其他可能會造成暴力行為的社會因素。
針對近期的幾起傷人案,有公眾說,有必要加強公共場所的安全檢查。
「在其他國家,我經常會看到保安在購物商場的入口處,留意是否有任何可疑人物。但我們似乎沒有(這方面的安排)……可能大家就覺得很安全。」
除了持刀,人們能通過哪些管道購買或獲取刀子或其他利器,尤其是那些受管制的武器,或許也能有助於減輕罪案的發生。
目前受內政部管制的武器包括:
只能說,要減低持刀案的發生,沒有一刀切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