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鄰里學校出了個總理 王彼得:由此看社會流動性

2024-05-18

在一些社會,唯才是用可以異化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而不再是減少不平等的措施。

上個月底的華文大比拼,一所鄰里男校以黑馬姿態拿下總冠軍!被這所聖加俾爾中學打敗的,包括萊佛士女中和南洋女中(不是說女生語文天分要更強一些些嗎?)還有來頭也不小的華僑中學。

鄰里學校聖加俾爾中學在今年的全國華文大比拼一路過關斬將,打敗萊佛士女中和南洋女中等拿下總冠軍。(檔案照片)

因為是不小的冷門,也就上了《聯合早報》的封面,以示鼓勵。我後來想,同事中,應該有不少上述三所名校的校友,但聖加俾爾?很希望若干年後,也會有它華文很厲害的畢業生,讀完大學後來報館報到。

說到鄰里學校的奇蹟,約兩個星期前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學生名叫莊育文,來自北爍,奇特之處是他念小一時,就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停學了整整九年!但在北爍抓到重拾課本的機會後,一路發力,先去了工教院,再完成理工院課程,如今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國立教育學院錄取,準備將來當教師。

我跟編輯同事說,求學路上被按下九年的暫停鍵,換成是你我,大概從此完蛋,但他憑著過人的資質和意志力,竟然辦到了。最後,我們把他的照片放大,在「九年……」云云的標題之外,補了一個致敬式的引題:一場不可思議的趕超。

當然,這個月更大的鄰里學校成功故事,主角非新總理黃循財莫屬了。

這個總理和我有點像

在第四代團隊中,他是出身較平民化的其中一位,沒有家庭政治背景或啟蒙,成長經歷和很多普通人沒有兩樣。當中的另一位是陳振聲,但起碼是在萊佛士書院受的教育。無論如何,他們的成就,都特別具有啟發和鼓舞的力量。

黃循財從小到大住馬林百列組屋,上區內的幼稚園,小學就近讀海格男校(現丹絨加東小學)、丹絨加東工藝中學(現丹絨加東中學)。《經濟學人》問他非名校出身,是否讓更多平民感到親切,他說:「我的背景就是這樣,如果這讓新加坡人更能產生共鳴,那挺不錯。」當然他不忘強調,國人會更在意他能否交出漂亮的治理成績單。

早報記者早前還報道過他的一則童年往事:家裡進了賊,警察抓不到人,母親便帶著他找地方上的黑老大,看能不能幫忙揪出干案者。畢業後職涯的初期,他只是貿工部的一名經濟師,據他說,自己甚至沒被選中成為行政服務官員,也就是不在「快車道」上。在私領域,他也經歷過失敗的婚姻。總之,成長、學習和工作,和很多人的軌跡相似,雖然不是最底層,但絕不是富二代或政二代。

必須說,處在一個開始有著反精英的衝動,或多少有仇富苗頭的年代,在政治上,出身平凡者,反而比較容易被民眾視為「我們的人」,然後被接納。當然,不是說平民背景者從政,就一定更有同理心,更接地氣;反之,來自政治世家,也不一定不能苦民所苦。不是的。只是說對於前者,民眾會認為他的出身跟自己沒什麼差別,他能成功,靠的一定是真本事、好頭腦,而且有過奮鬥,得克服重重難關,因此很自然會心生多一些欽佩和信任感。

當然,這僅僅是民眾的第一印象分,黃循財最終能被同儕推舉,認可的相信還有他的沉穩、無私、聰明、能思考與分析、有大局觀能決斷,以及善於溝通和有親和力等等素質的總和。

究竟上述的聖加俾爾、北爍的奇蹟,還有新任總理,是偶然的個案,可遇不可求,還是社會流動性的證明——只要有天分加上肯努力,就不會被埋沒?又或者還是可以在代表性上挑毛病,比如說按階層的人數分布,內閣里的黃循財、陳振聲們,理應占比更多?也可能,這裡頭有個時間差,即在他們成長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個人條件還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逆襲成為可能。不過這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父母加入到賽場,規則的公平性被削弱,機會的窗口已然變小,未來的5G、6G,很難再有鄰里學校出總理這樣的事了?

補習國度里的不公平競爭規則

這肯定是一場進行中的、見仁見智的辯論。國務資政李顯龍(還有點不習慣這麼稱呼)在今年五一勞動節集會上的演說中,有很精彩的一段,可以作為「正方」的總結陳詞。他說,我們不像一些國家,出現階級化的情況,住家的郵區號碼,並不會決定個人的命運,因為「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是客觀事實,包括鄰里學校,它們都提供特別的選修課程,涵蓋音樂、舞蹈、體育和機器人技術等等。

「全島都有好學校,人們無論住在執政黨選區、反對黨選區、政府組屋還是私宅,都沒有差別。只要有才華,就能得到提升;無論具備什麼才華,都會得到機會。」

但一些人顯然沒那麼樂觀。這個「反方」,不妨以南大副教授張優遠為代表。她在幾年前出版的《不平等的樣貌》研究著作里,探討了代際貧困和社會不平等現象,認為教育已發揮不了「唯才是用」(meritocracy)的效用。她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話是:「補習中心和增益班無處不在,在一個接觸面和才智提早開發就能得到獎勵的體系中,一些孩子由於階級優勢,占盡了便宜,他們在大門打開的那一刻,就能往前直衝了」。但她認為這些孩子其實沒有比別人更優秀,也不應該如此獲益。她甚至認為,不只是教育,整個體制的獎勵和分配都必須做出變革。

階層是否正在固化,或者存不存在結構性問題,有的話如何修復,都是大哉問,坦白說我給不出確切答案,而是寧可相信,我們的處境一定在兩者之間。弱勢家庭的子弟如果肯拼,還是會有出頭天,但也必須看到,財富和所謂的「社會資本」,也讓競爭變得不公平。比如在我們這個「補習國度」,有著幾百上千家補習中心,收費少就一起補,收費多就一對一,能給更多就能請來名師專門傳授最刁鑽考題的解答技巧,以求考個滿分成績。不久前甚至讀到新聞,說市場上已出現「輔導班」,教學生怎麼應對法學院或醫學院面試官的提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天下父母心,但凡有點盈餘,都會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支持,這點無可厚非。刻意拉平做不到,做到了也多數流於表面,因為優勢方方面面而且多是潛藏著的。但這不等於說,就應該放任不管。至少我認為,有三方面必須做,或已經潤物細無聲在做了。

首先,是儘量別讓弱勢者落後太多,或在起跑線上就輸掉了。像政府近些年對平民化的學前教育加大撥款、修改小學報名制度、把比較有貴族色彩的英華小學,從巴克路搬到登加新鎮,我覺得都是往公平一些的方向在努力。類似英華的搬家計劃,說不定下來還會接二連三發生?

值得一提的,還有各個自助團體的補習班,例如華助會,他們的關注點顯然不止於把學生的分數從C拉到B,或從B拉到A,而是會通過活動,想方設法擴大學生的眼界,補強他們的信心和心智韌性,甚至把他們的父母,也納入關懷和扶持的整個配套中。我認為這條路子是對的,也是和商業補習業者在價值主張上的最大區分。

成功定義可以很多 不是每個人都想去羅馬

第二,是4G團隊不時強調的:拓寬成功的定義,進而給予合理報酬。當中又有兩個思路,即做到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不是路徑只有一條,走不通,就把人淘汰掉。再來是,誰說就得去到羅馬,才是最好的風景,才算是人生事業的成功?

因為有了這些認知,知道孩子有不同的資質、興趣和志向,學校的類別也多了,包括體育學校、音樂學校、科學學校,當然還有直通車、特選、工教院等等等,學生再也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些趕不上的,不必太擔心「一考定終身」魔咒;走錯方向的,整個體系允許你繞一點遠路,最後到達你自己的羅馬。另外就是逐步把分流的標籤拿掉,設法讓每個班的學生背景更多元。這些都是積極的改變,並且還沒來到終點。

我始終相信,教育仍是一個最大的平衡器(leveller),做對了,可以推進社會流動,製造出未來的「黃循財」;失靈的後果,輕則讓精英主義有機會滋長,重則使到權貴可以不斷「世襲」,而貧弱者永遠翻不了身。這正是「反方同學」所擔憂的。

最後,是持續做大經濟蛋糕,增加優渥工作的絕對數量,這一來可以把更多國人吸納進來,二來國家也才有足夠收入可以再分配。像建國初期窮困時,教育資源匱乏,各年級學額就這麼多,雖然沒有虎爸虎媽和補習,也感受不到任何讀書壓力和內卷,但因為淘汰率太高,競爭其實更為殘酷。

借用總統尚達曼的「電動扶梯論」,大家高低位置不一樣,但都是在向上流動,皆大歡喜。反之,經濟搞砸了,用池塘縮水來比喻,強大的魚沒事,但一些弱的會特別辛苦,而就算是池裡的大魚,到了國際舞台,也會被人家大池塘里的小魚比下去。

英國已故社會學家麥可·楊(Michael Young)在1958年出版的《精英統治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中,描述了一個反烏托邦社會,奉行唯才是用原則,推崇智商和努力(其實藉以諷刺英國當時的中學分流制度。是的,分流!)形成精英統治著被剝奪了權利的下層民眾的格局,敘述最後以2034年「民粹主義者」對精英的反抗告終。顯然,如同書名所示,在一些社會,唯才是用可以異化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而不再是減少不平等的措施。

Meritocracy,我們常翻譯為「唯才是用/是舉」,刻意避開「精英主義」。兩者的差異性或關係可以這樣理解:前者如果守不住或者變色了,不小心就會滑向精英主義,進而階層出現固化,各個領域腐敗、跋扈和讓人討厭的「趙家人」越來越多,最終引來民粹主義的怒火。

2016年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以及後來英國的詹森和法拉奇等民粹主義政客的崛起,多少都有這樣的社會背景。有人因此說《精英》一書作者有先見之明,而且現實的成真比所預言的還要早。

總之對為政者來說,社會流動性,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作者是《聯合早報》副總編輯)


相关文章

  • 新加坡EP續簽越來越難了?薪資達標仍被拒,空殼公司被查,這些坑千萬別踩
  • 新加坡又發錢啦!130萬家庭都能領
  • 涉強制消費珠寶店結束營業 稱網傳貼文來自大馬同行抹黑
  • 小一報名時間定了!最新規則公布
  • 兩次入境被盤查 內政部:印尼學者網上言論引關注
  • 身著顯眼背心 垃圾蟲被令清理小印度一帶
  • 淡濱尼與東海岸集選區 公布分區與負責議員
  • 「乾爹」怒揭新加坡藝人李凱馨母女內幕:4年不聯繫,隻字未謝,忘恩負義!
  • 新加坡明年小一新生報名,7月1日起分階段進行!這些細節家長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