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花园总经理卓宏一积极培育胡姬花新品种,农场目前生产200多种胡姬。面对农地不定等各种压力,他希望政府继续支持胡姬花业,因为胡姬花已成为新加坡文化身份的一部分。(邝启聪摄)
当局也安排胡姬花农场与植物苗圃毗邻,允许业者集中和共享资源。
另外,当局近期也为三块供养殖观赏鱼的双溪登加土地招标,地块面积从1.46到1.7公顷不等,招标将于五月底结束。
“公司可选择在室内经营,前提是须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这可包括农业、进出口、零售和电子商务的组合。”
梁清顺农场业者梁传丰多年前就不做切花生意,只专注培育新品种和盆花生意。他说,胡姬花市场竞争强,顾客对新品种的需求强劲,所以须更努力,推出更多新品种。(邝启聪摄)
当局开课教农夫写“商业提案”
除了标价,商业提案的质量是当局评估农地招标的关键考虑因素,业务提案和投标价分别占七成和三成的比重。
国家公园局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中心处长张伟杰说,2021年2月起,公园局定期举办“商业提案”撰写课程,协助业者为土地招标做好准备。
梁清顺农场专注新加坡市场,每个月固定在植物园和园艺园林摆卖胡姬花产品,仅两三成产量供出口。(邝启聪摄)
当局也给予资金支持,于2023年4月推出750万元的津贴计划,加强景观绿化和动物行业的生产力。
“津贴将帮助业者支付购置设备和技术的成本,包括新定制的数码解决方案。”
他重申,新加坡土地有限,这些行业有必要通过技术和数码化增强生产力。当局将继续与胡姬花和观赏鱼农场密切合作,配合需求改善生产力和实施解决方案。
“胡姬花农场可利用温室系统、气候控制系统、LED生长灯和智能灌溉,而观赏鱼农场可使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或水质监测系统,提高生产力。”
梁清顺农场专注新加坡市场,每个月固定在植物园和园艺园林摆卖胡姬花产品,仅两三成产量供出口。(邝启聪摄)
胡姬花需求转变 业者专精种盆花
新加坡胡姬花农场从2018年的25个减至17个,业务也适应需求变化,专注生产更高价值和持久性更强的胡姬花,并转向生产更多盆花而非切花,以供应新加坡市场为主。
自16岁就种胡姬的卓炳川(69岁),1994年创办的卓花园生产200多种胡姬花,业务主要由儿子卓宏一打理。
卓炳川说,20年前,卓花园种少过5种石斛兰(Dendrobium),大规模生产的切花主要卖给胡姬出口商,供给日本、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和经济起飞,新加坡的胡姬花需求不断增加,卓炳川指出:“我们主要供应举办胡姬花展或婚礼等活动的新加坡客户,还有如今出口到日本、所罗门群岛和伦敦等占不到产量的5%。”
卓花园总经理卓宏一积极培育胡姬花新品种,农场目前生产200多种胡姬。面对农地不定等各种压力,他希望政府继续支持胡姬花业,因为胡姬花已成为新加坡文化身份的一部分。(邝启聪摄)
业者:盼新总理内阁理解并支持胡姬花业
卓宏一说,农场每天仍出产切花供新加坡销售,少量出口给海外消费者或作展览,但多数产品都是盆花,供应海内外市场。
“新加坡政府机构、景点花园、酒店、俱乐部和家庭对盆花的需求日益强劲。为了满足需求,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到资讯科技和建立社媒,多方推广产品。”
他说,新加坡胡姬花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新胡姬杂交品种的高质量和不断创新。
“希望新总理黄循财领导的新内阁能继续理解和支持胡姬花业,毕竟,新加坡的国花是胡姬花,胡姬花已成为新加坡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了。”
梁清顺农场业者梁传丰多年前就不做切花生意,只专注培育新品种和盆花生意。他说,胡姬花市场竞争强,顾客对新品种的需求强劲,所以须更努力,推出更多新品种。(邝启聪摄)
梁清顺农场业者梁传丰多年前就不做切花生意,只专注培育新品种和盆花生意。农场每月生产大概3000盆花,冠病疫情之前,超过一半的产量供出口,如今只有两三成。
他说,新加坡的切花主要由柔佛供应,“出口生意不容易做,空运费、人工和成本很难跟泰国等区域国家竞争,加上过去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美和日本经济萎缩,出口就更难成气候了。”
梁传丰偶尔接到海外邀约,比如中国各地或东南亚国家的胡姬展,以承包方式邀他带胡姬花去展览,“我已不做在海外展摊摆卖的生意,太辛苦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