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正研究一项新的填海构想:在东海岸外海打造一座名为“长岛”(Long Island)的人工岛链。初步设想,项目将填出约800公顷土地,用于防洪、蓄水,以及未来的住宅与滨海休闲发展。
尽管目前仍处于研究与公众咨询阶段,尚未定案,但这一消息一经披露,仍引发了广泛关注——在这个国土有限的岛国,填海早已不仅是应急之策,而是一种持续了两个世纪的城市成长方式。尽管距离动工尚远,“长岛”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新加坡为何一次次向海要地?
为什么要填海?
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土地资源紧张,填海因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解法”——它不仅增加了物理空间,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官方数据,新加坡的土地面积从1960年的581.5平方公里增长到2024年的735.6平方公里,约四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填海获得的。这些新增土地支撑了多个关键领域的发展,从机场、工业园区到金融中心与大型住宅社区,新加坡的许多核心功能都建立在填海土地之上,使国家能在有限空间中实现人口增长、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多重目标。
新加坡是怎样
一步步“加”出未来的?
从码头到城市雏形:填海是城市的“开场白”(1820s–1950s)
早期的新加坡,并没有一个所谓的“CBD”,连最基本的城市框架都不完整。为了建立码头、仓库、道路,殖民政府从1820年代起陆续进行小规模填海(规划图如下)。莱佛士坊、哥烈码头一带,是新加坡最早“向海要地”的区域之一。
这些地段有一部分原本是海滩或滩涂,无数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劳工们在烈日下填土筑基,堆石筑堤,逐步转变成成今日的城市中轴。
(图源:Lieut. P. Jackson)
独立后的第一场大工程:东海岸填海(1966–1980s)
独立后,国家为了发展,土地需求迫在眉睫,新加坡启动了第一场大规模的填海工程——东海岸填海计划。这项工程填出超过1500公顷土地,相当于2100个足球场。为了填海,新加坡推平了勿洛和实乞纳的丘陵,把山移去补海。每天2万立方米的泥土,从内陆一路被传送到海边,再倾进海里“生地”。
这个工程不仅兴建了如今的东海岸公园,也为建屋发展局的大规模住宅区、道路和公用设施提供了空间,是国家自力更生、规划城市的起点。从下面的新加坡的分区地图中就可以看出东海岸的填海区域显著扩展了本岛东南海岸线,为后来的东部城市带腾出了宝贵的地基。
(图源:OneMap SG官网)
滨海湾崛起:填海打造“未来城市”(1979–2020s)
1979年起,新加坡政府展开滨海湾填海计划,目标是将中央商务区向南扩展。然而,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填空游戏”——面对复杂的海底地质与潮汐环境,工程团队需克服海底隧道施工、防渗与地基稳定等技术挑战。加上大量填料依赖进口,整体开发成本高达数十亿新元,成为当时最昂贵的城市扩展项目之一。
尽管如此,滨海湾填海地上的开发成果令人瞩目:滨海湾金沙、滨海艺术中心、金融区与滨海湾花园等地标建筑相继落成,逐步将原有CBD延伸为全球瞩目的金融与旅游枢纽。
(图源:Pixabay)
港口与机场:填海支撑国家动脉(2010s–2040s)
为满足国家战略运输枢纽的需要,新加坡的大型港口和机场同样建立在填海地上。例如,樟宜机场的第五搭客大厦(T5)和其东部扩展区大多建于填海地;而图谋未来的“大士港口”,也是通过填海整合旧港口资源,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港口之一。
(图源:Changi Airport官网)
预留未来:填海为明天铺路(2020s–2050s+)
面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的双重挑战,新加坡已启动多项新一代填海工程。其中,樟宜湾海域的填海计划预计在本世纪中叶后逐步开发,而位于东海岸外的“长岛计划”则将填出800公顷新地,具备防洪、供水与可持续居住等多重功能,是新加坡为未来城市韧性与国土增长留下的战略储备。
(图源: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官网)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的每一次更新,也意味着土地使用价值和居住环境的新机会。像城市发展集团(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这样的开发商,正是在新加坡优质地段中,打造兼具品质与可持续理念的住宅项目,回应城市成长过程中的生活需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