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里真藏有「減肥開關」

2022-01-19

自1980年以來,全球肥胖人口增加了超過一倍。

去年11月,新加坡肥胖率已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導致人們更容易中風或患上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等。

肥胖,新加坡或能攻克!

近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神經迴路,首次發現大腦中一個致使暴飲暴食的神經元網絡,若能有效抑制,或將有助於治療肥胖和飲食失調。

(圖:來源自網絡)

透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被高糖高脂的食物包圍,大腦中的結節核生長抑素神經元(簡稱TNSST)會被過度刺激,進而導致小鼠即使已經吃飽,也仍會持續進食,甚至暴飲暴食。

同時,TNSST也與大腦記憶中心相連,產生條件反射行為。

當小鼠的TNSST在同一實驗環境下被反覆刺激,只要環境不變,它們仍會出現暴食行為。

反之,當TNSST與大腦記憶中心的連接被阻斷時,小鼠的暴食行為大大減少。

(圖:來源自網絡)

新科研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高級主要研究員傅玉博士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除了暴飲暴食,由慢性病引起的疼痛導致食欲不振,也會造成健康問題。傅玉博士的另一項研究推翻了以往研究人員的認知,發現導致食欲不振的根本腦神經迴路。

在大腦中,連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簡稱PBN)和中央的疼痛通路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簡稱CeA)長期以來被視為可以抑制進食。不過,研究小組確定了一種對調節食慾很重要的新途徑,稱為PBN-下丘腦外側(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LH)迴路。在小鼠實驗中,當使用病毒工具切斷PBN-LH迴路時,小鼠會更快地選擇進食。

(圖:來源自網絡)

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食欲不振的藥物開發。

傅玉博士表示,團隊將研究,通過操縱PBN-LH神經迴路,可以如何改善抑鬱症,以及如何利用食物改善情緒。

「人腦與鼠腦十分相似,可是目前還沒有在人腦進行實驗。小鼠實驗中使用的病毒工具進攻性較強。我們希望開發口服、電刺激等進攻性較弱的方式進行人腦實驗。」

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

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下箴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相关文章

  • 蟑螂+細菌超標2000倍!位元組跳動員工集體食物中毒,雲海餚認罪!
  • 微軟再裁員9000人!全球4%員工受影響,新加坡員工是否受波及?
  • 駕車逃 險撞抓姦人夫 情夫:他像似要殺人
  • 鄰以為是食物腐臭 警揭老婦倒斃家中
  • 多次致電祖母要求開門未果 男子門口放火被判監
  • 武吉巴督交通事故致三名行人受傷 45歲司機接受調查
  • 陳清木和潘群勤卸任前進黨領導職務
  • 公積金儲蓄怎麼用?全新人生規劃網可幫你算一算
  • 李資政:我國公積金制須持續調整更新 以符合新一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