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里真藏有「減肥開關」

2022-01-19

自1980年以來,全球肥胖人口增加了超過一倍。

去年11月,新加坡肥胖率已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導致人們更容易中風或患上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等。

肥胖,新加坡或能攻克!

近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神經迴路,首次發現大腦中一個致使暴飲暴食的神經元網絡,若能有效抑制,或將有助於治療肥胖和飲食失調。

(圖:來源自網絡)

透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被高糖高脂的食物包圍,大腦中的結節核生長抑素神經元(簡稱TNSST)會被過度刺激,進而導致小鼠即使已經吃飽,也仍會持續進食,甚至暴飲暴食。

同時,TNSST也與大腦記憶中心相連,產生條件反射行為。

當小鼠的TNSST在同一實驗環境下被反覆刺激,只要環境不變,它們仍會出現暴食行為。

反之,當TNSST與大腦記憶中心的連接被阻斷時,小鼠的暴食行為大大減少。

(圖:來源自網絡)

新科研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高級主要研究員傅玉博士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除了暴飲暴食,由慢性病引起的疼痛導致食欲不振,也會造成健康問題。傅玉博士的另一項研究推翻了以往研究人員的認知,發現導致食欲不振的根本腦神經迴路。

在大腦中,連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簡稱PBN)和中央的疼痛通路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簡稱CeA)長期以來被視為可以抑制進食。不過,研究小組確定了一種對調節食慾很重要的新途徑,稱為PBN-下丘腦外側(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LH)迴路。在小鼠實驗中,當使用病毒工具切斷PBN-LH迴路時,小鼠會更快地選擇進食。

(圖:來源自網絡)

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食欲不振的藥物開發。

傅玉博士表示,團隊將研究,通過操縱PBN-LH神經迴路,可以如何改善抑鬱症,以及如何利用食物改善情緒。

「人腦與鼠腦十分相似,可是目前還沒有在人腦進行實驗。小鼠實驗中使用的病毒工具進攻性較強。我們希望開發口服、電刺激等進攻性較弱的方式進行人腦實驗。」

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

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下箴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相关文章

  • 新加坡男幫妻子申請准證,卻因這一舉動遭拒簽、雙雙被罰$3500!
  • 網傳視頻男子遭人毒打 警逮一對男女起武器和現金
  • 酒後暴行!65 歲男子巴士站狠毆女鄰居,再襲警獲刑 18 周
  • 當啃老族伸手要錢 不肖女打老母入獄
  • 淡濱尼工業建築起火 濃煙沖天
  • 淡濱尼工業建築火勢猛烈 民防部隊出動五支水柱滅火
  • 【直播】淡濱尼兩層高工業建築起火 記者直擊報道
  • 新中海軍即日起展開雙邊海事合作演習
  • 淡濱尼工業大廈火勢受控 但建築物結構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