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2024-07-15     静姝     4610

看来,在某些方面,中文媒体圈读者群跟新加坡的本地社会之间,似乎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其实,相对于新移民孩子教育的“内卷”来说,大部分本地孩子有点像“放养”,甚至有人形容为“躺平”。

私家车不属于必需品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本次的调研方法。

调研者随机抽取调研对象,让他们说出自己心目中“在新加坡生活的必需品”。结果,这4014人就举出了51项东西。调研对象的经济社会分别,与新加坡现状吻合。具体请见文末。

之后,根据所有调研对象给出的排名,把这51项东西排成原始名单。在原始名单当中,超过半数人认可的,得50%以上的,认为公认的必需品,有40项;得50%以下的,认为不是公认的必需品,有11项,。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这项调查当中,私家车不但未排进“公认的必需品”清单,甚至连原始名单的51项都排不进。

在中国,私家车似乎是必需品,据说,求婚时候如果无房无车,免开尊口。

同样是华人居多的社会,为什么新加坡不认为私家车是必需品?请在评论区留言。

经济阶层越低

负担不起的必需品类别越多

从排名第一的电冰箱,到排名第40的“付费社区活动”,都属于公认的必需品,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负担不起的情况不一样。

所有4014名受访者当中,2676人表示能够负担所有40项需求,占三分之二。

另外三分之一受访者则表示,至少有一项必需品自己负担不起。经济阶层越低的,负担不起的必需品类别越多。

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家庭每月收入2499新元以下的,平均有5.3种必需品负担不起;每月收入1万7000新元或以上的,平均只有1.6种必需品负担不起。

住在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平均有6.9种必需品负担不起;住私人公寓或洋房的,平均只有2.0种必需品负担不起。

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到东南亚国家旅游。图源:新加坡眼)

在负担不起的类别当中,排名最高三项分别为:

一、24.1%受访者负担不起至少六个月的应急储蓄

二、16.2%受访者负担不起至少三个月的应急储蓄

三、11.3%受访者负担不起每年一次到东南亚国家旅游

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在“负担不起”的前十项当中,“买不起自有住屋”与“买不起个人电脑”赫赫在列!

还有8.5%说每月下馆子吃不消,6.8%说买不起医疗保险,6.5%装不起空调!

这年头,谁都不容易啊……

“基本必需品”和“体面生活必需品”

负担不起必需品,怎么办?

同个调研有个多选提问,无法负担“基本必需品”的,应该由谁来出手援助?67.3%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给予援助,59.3%认为社会应该给予援助,41.3%认为应该自力更生。

至于无法负担“体面生活必需品”的,例如每月下馆子、到东南亚国家旅游等,61.7%受访者认为应该自力更生,34.1%认为政府应该援助,31.6%认为社会应该援助。

至于政府如何拨款援助,17.9%建议提高赋税,58.1%受访者建议重新分配财政支出,例如从艺术与文化、体育、古迹保护等领域抽出资金。

不同经济阶层的需求很不一样

这个调研很清楚显示,在某些方面,不同群体的需求很不一样。

比如冷气机/空调。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34.3%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高达77.5%认为是必需品,两者差别一倍以上。

每月下馆子。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35.9%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高达71.6%认为是必需品,两者差别也是一倍以上。

个人电脑。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39.9%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高达77.6%认为是必需品,两者差别几乎达到一倍。

与朋友外出聚会。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67.6%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高达92.2%认为是必需品。

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与朋友外出聚会。图源:新加坡眼)

有闲暇时间从事嗜好。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67.1%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高达94.3%认为是必需品。

电视机。住一房式、二房式组屋的,86%认为是必需品,但是,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只有79.5%认为是必需品。

有个现象比较特殊。认为互助团体提供的孩子补习是必需品的,住一、二房式组屋的有52.5%,三、四房式的有64.4%,五房式和公寓式的有65.5%,住私人公寓和洋房的,只有43.5,是所有类别中最低的。

新加坡人下不起馆子,买不起房,还买不起个人电脑?

(私人补习中心。图源:新加坡眼)

这个并不难解释。住私人住宅和洋房的,大概率可以安排私人补习,所以不认为互助团体的补习是必需品。住组屋的,相对而言,经济条件越好的,越有意愿和能力重视孩子的教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