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的神怪不是只有在中国远古神话才找得到,西方世界也有,它们当中还有一些最近在本地金融界亮相。
全国财务教育计划“理财有方”(MoneySENSE)旗下项目——理财通识学院(Institute of Financial Literacy)的内容主管Lawrence Tan近日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以西方传说中的一些人物,生动地概括出六种不同个性的消费者。
他也指出,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忽略自己的消费习惯,但这对他们的财务和生活方式有害无益。
要更好地管理钱财,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消费个性。
你又属于哪一种消费者性格?
1、吸血鬼
在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由尹天照饰演的况天佑(右)是一名吸血僵尸,与由万绮雯饰演的驱魔大师马小玲(左)谱出一段恋情。(互联网)
舞台上的西方吸血鬼。(THE STAGE CLUB)
你要参加聚会,却发现自己手上的钱根本不够让你吃个痛快,于是立即调动“应急资金”——打电话向父母要钱。
现金唾手可得,让你就像一只金钱吸血鬼,借助他人的钱财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来不必考虑自己的开销或预算。
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生Vinette Sim(19岁)坦承,她就是这样的人。
她的父母每月给她至少200新元的伙食费,但她随时可以向父母伸手要更多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比如买衣服。
她说:
“我会尽量不超支,但能够向父母要求更多的钱,让我有点不在意自己花了多少钱。”
Lawrence建议,符合这个原型的人,要考虑到他人的收入来源也是有限的,思考如何更负责任地使用金钱。
“不管你的经济背景如何,任意挥霍都可能导致父母在经济上吃不消。”
2、狼人
(互联网)
你花起钱来毫不受控,近乎野蛮,结果银行存款余额经常所剩无几。
“野蛮消费”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和理性消费相对,就是指任性而不管不顾的消费:觉得花钱就要任性,不用别人知道,也不顾什么规范,即便表现得比较野蛮,甚至受到人们的指责,也不知收敛。
仿佛一个狼人的行为,平时是普通人样貌,但是一到月圆之夜,就会变为人狼。
咦,这不就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吗?
这也是淡马锡理工学院的学生Evelyn Aman的写照,她把自己的花费心态描述为“先买后忧”。
“月初拿到零用钱时,我会花得更多,也不那么注意开销。到了月底时,我意识到前几周超支了,就会大幅削减支出。”
想要打破这种自我毁灭的盛衰循环(boom-bust cycle),可以使用追踪开销或预算的应用程序,一眼看清自己的净余额,就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体开销。
把消费记录下来也能帮助你判断是否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过度消费,牺牲了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例如为了多买一双运动鞋,花费掉购买健康食品的预算。
3、尼斯湖水怪
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长这个样子。(路透社)
尼斯湖水怪(Loch Ness Monster)是传说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尼斯湖的神秘生物,它的形象一向都是蛇颈龙一般的生物。
尼斯湖水怪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水怪也吸引许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目光,数百年来已经有无数次的搜捕水怪行动,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属于“尼斯湖水怪”的你,通常量入为出,但你一花钱就会把所有积蓄一洒而尽。
例如,你不甘于购买一张较便宜的泰勒斯演唱会门票,而是会大手笔地买一张VIP票,看了演唱会,还要再在滨海湾金沙酒店享受奢华住宿。
来自淡马锡理工学院的19岁学生Emma Kong说:
“每当我想省钱时,总会有歌手宣布要在新加坡开演唱会,我就忍不住诱惑买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