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電視台(Aljazeera)報道,馬國政府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該國擁有3300萬人口,擁有1000多個購物中心、商場和大賣場。其中40%位於雪蘭莪和吉隆坡地區。
馬國國家房地產信息中心 (NAPIC)也透露,至少有33個「即將建成」的綜合商場,將帶來113萬平方米(1200萬平方英尺)的零售空間,而且還有至少十個新商場正在規劃中。
儘管購物中心不斷擴張,但馬國國家房地產信息中心數據顯示,馬國零售空間的使用率低於疫情前,去年為77.4%。而且,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和商場的出現,也讓現有一些環境條件不佳的購物中心遭到邊緣化,無法與新商場競爭。
當地記者走訪白沙羅地區(Damansara)的數家購物中心,發現那裡消費者的人煙稀少。就連知名的柏威年廣場(Pavillion)在白沙羅嶺(Damansara Heights)的分行即將在10月開業,目前仍未引起太大的關注。
報道指出,儘管馬國去年經濟增長穩定,達到3.7%,但令吉兌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全球房地產諮詢公司萊坊(Knight Frank)去年分析馬國經濟時也點出,「整體充滿不確定性,抑制了消費者支出。」
消費者注重體驗感馬國購物中心協會會長Phang Sau Lian表示,部分商場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包括地點不理想、交通不便和過度飽和。因此零售商需要比以往更加努力,才能脫穎而出。
她說,近年來出現了較為顯著的消費趨勢,即餐飲店成為商場客流的主要推動力。目前,餐飲店占了商場空間的30%,比例還會持續上升。
房地產諮詢公司世邦魏理仕-威廉氏達哈王(CBRE-WTW)顧問Foo Gee Jen表示,如今消費者逛街不再單純是購物,而是尋求體驗,就如TRX購物中心的公共花園和其他綜合大樓的藝術文化中心等設施。
當中,一些難以吸引消費者的商場不惜轉換跑道,引入不同的活動作為賣點,如馬六甲一家商場內就在經營比特幣挖礦場。
有些業者接受訪問時指出,商場管理層為了協助他們提高生意率,會讓他們把店鋪換到人流較多的位置。若依然不奏效,他們就會考慮退租,換到別的商場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