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一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协议,双方持普通护照的公民在对方国家停留不超过30日的情况下,可免签入境从事旅游、探亲、商务等私人活动。对于工作或新闻报道等需事先批准的活动,或停留超过30日的,仍需办理签证。
在互免签证背景下,中新经贸合作有望跨入一个崭新阶段。新加坡是东南亚中心及东西方沟通之桥梁,便捷之营商环境与税收优惠制度,吸引许多跨国企业与投资者。新加坡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税制单一,与多国达成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同时实行税收减免措施等综合因素提高了新加坡的吸引力。
对于有意在新加坡拓展业务的投资者,除了之前介绍的商业实体类型和公司注册要求外,本文还将重点关注新加坡的主要税种及最新调整。按照新加坡的所得税法规定,所有在新加坡产生或源自新加坡的收入,以及那些虽然来自境外但在新加坡获得的收入,都必须缴纳税款。但境外收入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免税。
新加坡国内税务局的职责是税务管理,税款征收,政策执行等。新加坡主要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产税,印花税,关税,博彩税,劳工税。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预提税以及印花税等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01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
新加坡的税务体系对纳税人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主要依据是企业的控制和管理职能是否位于新加坡境内。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控制和管理完全在新加坡执行,那么这家公司就被视为新加坡的居民企业。这里的“实际控制和管理地”通常指的是公司董事会的召开地点。所以,不论该企业是否按照新加坡法律注册于新加坡,只要该企业的核心管理与控制职能位于新加坡,则被认为是新加坡税务居民。
从税务基础的角度看,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计税方式大体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企业享有一系列独特的税收优惠政策,而非居民企业则无法享受这些待遇。
首先,居民公司有权享受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TA)所带来的优惠。这意味着,当居民公司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经营时,可以避免双重征税,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
其次,对于居民公司从境外获得的股息、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利润以及来自境外的服务收入,新加坡政府会给予税收减免。这一政策旨在鼓励居民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拓展其海外业务。
最终,新建立并满足特定条件的税务居民公司有资格获得最长三年的新企业税务减免。这一举措是为了吸引更多新企业到新加坡来建立,以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02股息
新加坡采用的是单层公司税制,这意味着公司根据其所得收益支付的所得税是最终的税款,无需再缴纳其他税款。对于新加坡的居民企业,它们所支付的股息是免税的,这意味着股东在收到这些股息时无需再缴纳税款。
03资本利得税
新加坡不征收资本利得税。
04税率
新加坡境内的所有公司,无论居民还是非居民,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统一税率为17%。但从2020年开始,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具体来说,企业的应纳税收入中,前1万新元部分可以享受75%的税收减免,而1万新元至19万新元的部分则可以享受50%的税收减免。这样的政策设计旨在降低企业的税负,鼓励更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在新加坡进行。
05新设企业免税计划
自2020年起,除了那些主要从事投资控股活动的公司和从事房地产开发以出售、投资或两者兼有的公司外,符合条件的新设企业在其成立的前三个课税年内,可以享受到特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具体来说,这些企业的应纳税收入中,前10万新元部分将享受75%的税收减免,而10万新元至20万新元的部分则将享受50%的税收减免。
06新设企业免税条件
要享受新加坡的新设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企业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公司必须在新加坡境内成立。这是确保企业符合新加坡的税收法规和政策要求的基础条件。
在课税年度里,该公司必须被认定为新加坡的居民企业。这意味着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职能必须在新加坡境内,以符合新加坡税务居民的定义。
企业需要满足特定的股本持有要求。在整个课税年度的基础时间范围内,总股本应由不超过20名股东直接持有,以获得实际利益。这些股东可以全部是个人,或者至少有一名个人股东持有企业已发行普通股的至少10%。该条款是为了保证公司股本结构与政策要求一致,以利于新设公司发展并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
二、个人所得税
01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因个人的纳税身份而异,主要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两类。税务居民个人的判定标准包括:
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在特定课税年度内除短暂离开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居住或工作的外国人,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在上一个日历年内在新加坡停留至少183天;
连续3年内在新加坡停留,即使第一年和/或第三年的停留时间可能少于183天;
在新加坡就业期间跨越两个日历年,并且总逗留时间不少于183天(包括就业前后的实际逗留时间)。这一规定适用于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雇员,但不适用于公司董事、公众演艺人员或专业人士。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