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2024-07-25     缘分     7594

很多人没想到,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竟是为了与敌人做生死搏斗。

他们也没想到,十停当中,只有三停最终能回到父母妻儿的身边。其他人则永远留在了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再也没有回到生我养我的南洋。

更没想到的是,在“回国”支援抗战的这些人当中,有些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马来人、印度人。他们甘冒战死风险,千里迢迢去到中国,是为谁而战?又是为何而战?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穿越回1937年。

二三十万民工修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后不久,日本开始封锁中国沿海各省,英美等国和海外华侨再也无法向中国供应军需和战略物资。中国只好在西南大后方开辟从往返云南和缅甸的运输线,即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的建造动用了二三十万民工,大部分是居住在附近的少数民族,几乎完全依靠人力和最原始的工具如铲、锄头等来完成这伟大的工程。据估计,约有二三千名路工在筑路过程中死于意外,或为山崩所埋,筑桥时不幸掉河丧生,或为疾病而亡。

1939年,当中国急需大量司机和修理技工之际,,来到滇缅公路支援抗战,为抗日救亡事业作出极其重大贡献和牺牲。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首批回国服务的机工来自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峇株巴辖两地,共计80名,队长为厦门籍贯的白清泉。抗战之后,他回到新加坡,后来成立了大华酱油这个品牌,也在新加坡厦门公会担任多年的要职。

郁达夫说:“这些勇士誓死争取民族的自由与独立,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正气,证明了我中华民族决不做亡国贱奴的民气。”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许多机工虽是华侨,但在南洋土生土长,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抵达昆明之后,军训是机工全面投入抗战救亡工作的第一步。训练课程包括军事常识、政治常识、驾驶与修车技术及步兵操练等。对过惯自由舒适生活的机工,军令如山,讲究纪律的军训生活是一种考验与磨练。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南侨机工受军训完毕后投入服务,由缅甸把军火,如火药、子弹、枪炮、配件、汽油及医药等,运到昆明、贵州、重庆、广西等西南大后方。

随时可能连车带人滚到山下

据幸存的机工回忆,卡车整天在荒山奔跑,越过一道山,又是一道山,又是一道山,层峦叠峰,好像永远走不完似的。如果精神差一点,眼睛看不准,随时便有连车带人滚到山下与河中的可能,而这些山之高、河之深,用机工的形容词,是“初一跌下去,十五未到底”。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卡车常常是数百辆一起出发,像一群灰色的甲虫,在高山里悄悄地爬著。机工在缅甸和云南的一些地方有宿舍,有些是用竹子搭盖的,有些是庙宇改造的。但是,机工们通常不睡在宿舍里,而睡在车厢里。这是因为如果所载的军火没有卸,他们夜里必须照顾军火。如果军火已卸,他们也得防备零件被偷。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上山要一天半

下山也要一天半

由昆明到腊戌来回,需要两星期时间,若由贵州经贵阳到重庆,来回一趟需时一个月左右。滇缅公路多高山,上山一天半,下山也要一天半。在滇缅公路上开卡车,技术要好才行。

据机工回忆,“技术熟练的才能当一等驾驶兵,技术差一点的,就列入二等或三等驾驶兵。华侨机工差不多都是一等驾驶兵。而‘辣椒兵’(华侨称呼外省人的外号)却几乎全是二三等驾驶兵!”

机工的驾驶技术虽然好,但“滇缅公路之险峭,众皆知悉,那弯弯曲曲的道路,若有差错,就会连人带车跌到那深邃莫测之山谷里,就是连最后临死的挣扎也来不及了而粉身碎骨了。”

机工回忆当年初次在滇缅公路开车时写道:“路势险恶异常,黄泥小径的旁边,一望尽是无底的深渊。在刚坐上那辆三吨半重的大货车,手握住方向盘的时候,实在有些提心吊胆。因为怕翻车,所以车途中需要互助,故七部车分为一班,三班为一队。顺着山势,我们一行人,把车驾得如一条长蛇般的便出发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