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2024-07-25     缘分     7564

这些勇士代表了中华民族正气,决不做亡国贱奴

日军战机低飞扫射

老机工白清泉回忆起当年那段在滇缅公路出生入死的运输生活时,激动地说:“三年六个月,我们没有在宿舍睡过,除非生病了,住医院才有床。每人都带行李在车上睡。“

他说,当时,每天出发时都带炊事兵,到了站点就在路边烧饭。车上带干粮、菜、油、肉。到每一站,不够再补充。有时运军火由缅甸到昆明、贵州、重庆、广西、西南大后方,每天行动按军事管理,组织非常严密。收货、车据,如少一箱子弹要受军事处罚,非常严格。”

他说:“有时在高山抛锚,吃干粮,在山边找木材,拨点汽油,烧水解渴。有时过三天五天都不一定。如果遇到高山泥崩,两边都不能通车,抛锚二三天是常事。有时日机突袭,低飞扫射,机工马上把车停下来,人靠山边躲起来,用泥土把反射的车灯和玻璃加以涂擦,再用树叶掩盖车身。这些都要有军事常识。”

白清泉所描述的遭日机轰炸和机关枪扫射以及在山路车子抛锚、露宿荒野都是每个机工都有的经验,也成为机工的共同记忆。

准备做”山大王“

云南雨季常造成山崩,车坏桥断,使得交通中断,机工不得不露宿荒野,机工戏称为做“山大王”。

一名由新加坡回去的少年机工陈恩仁也有做过13 天山大王的经历,令他毕生难忘。当时他是驻遮放的第13 大队的一个班长。

他回忆说:“那一次,一百多辆车从遮放出发,走到离芒市一二十里的地方,忽然发觉前方的桥断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大家都很着急,进不得,退也不能。路太小无法转弯。我们希望交通部赶快派人来修,可是那时是雨季,桥一时无法修好。我们知道绝望了,准备做山大王。”

他说:“我们没有带米、带盐,只好向老百姓买点饭。一百多人在荒山要找饭吃真不容易。我们要跑几十里路才能找到一顿饭吃。因为车上有军火,不得有半点差错,所以一百多人要分几次出去觅食。因为种种困难,我们一天只吃一顿饭。雨下个不停,白天愁坐在车头,夜里也睡在车头里。

陈恩仁说:“当我们听到桥修好了,我们像脱了笼的鸟,像得到大赦的囚犯。我们的机工同志几乎半数以上都做过山大王。成群的还不算苦,一个人才要命。要看车,又要找食,冷冷清清在山里住他三天五天,你道那滋味是怎样的?”

马来人和印度人

回国服务的机工中也有印度人和马来人。其中一个名叫”班邑“的印度人,甚至取了华人名字“王亚龙”。其实,王亚龙是他最要好的朋友的名字。为了到中国当机工,班邑便借用了”王亚龙“这个名字

王亚龙是十一大队的分队长,可见颇受器重。他胡子刮得光光的,会说闽南话、广东话和华语。他名片中间写“王亚龙”,下面是“印度班邑”。

王亚龙在队里很能获得上下层的好评。据机工李顺安回忆,王亚龙肯干、苦干,有一次,路坍下来,大家都懒洋洋不大理会,独有他拚命掘土锄路,“是中国人最好的友人”。

南侨机工里也有马来人,名叫马加森,他对当时在云南的国军长官的傲慢态度极表不满。

马加森虽是司机,更像是武士。机工李顺安回忆,当时下关站的徐站长常遣派马加森捉那些前来车站偷东西的人,他十分勇敢而且动作迅速。

在那个年代,会开车的人不多,会修车的更少,他们本来在南洋领着比普通人优渥的薪水,但毅然回国服务于抗战事业,领的津贴只有原本薪水的三分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华侨回祖国支援抗战,理所当然,但是,为何印度班邑、马加森也冒着生命危险前去中国支援抗战

他们的祖国在哪里?他们为谁而战?

欢迎出席7月27日下午的讲座,我们一同来探讨。

ABC丨编辑

KS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