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收購計劃告吹了,但得運德士的司機還是會繼續使用Grab平台載客。(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這個星期,有兩項收購獻議在新加坡掀起熱議。
一個是德國保險公司安聯(Allianz)有意收購新加坡英康保險的過半股權;另一個是私召車巨頭Grab擬議收購得運德士(Trans-cab)的所有股權。
不同的是,前者尚未塵埃落定,後者卻已付諸東流。
等你等到我心痛
早在去年7月,Grab就宣布通過旗下的私召車租賃公司GrabRentals,全面收購得運德士。 得運德士成立於2003年,目前是新加坡規模第三大的德士公司,旗下車隊有超過2300輛德士和私召車。
在2013年入駐新加坡的Grab,則是獅城私召車市場的「龍頭老大」,市場占有率超過50%,遠高於第二名的Gojek(17.7%)。
德士司機最想點給乘客聽的歌:《你知道我在等你嗎》。(聯合早報)
Grab新加坡董事經理余偉騰說: 「提出收購是為了支持得運德士的數碼轉型,幫助德士司機接到更多工作,賺取更多收入;乘客也能更容易召到車。」
(不是說在商言商嗎,這番說辭怎麼讓人覺得Grab的胸襟竟如此偉大?)
不過,這項收購計劃必須先取得監管當局,也就是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簡稱「競消委」)的批准。
原本預計去年第四季就會完成收購,不料卻一拖再拖,直到(7月25日)才正式宣布:收購計劃告吹。
原因是: 競消委評估後認為,這項收購獻議可能違反競爭法,不僅會阻止得運德士的司機使用其他私召車平台,也會影響競爭對手拓展服務的能力。 若收購成功,司機可能要付更高的抽傭率,乘客的車費也可能更貴。
但做出這樣的評估,為什麼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這對買賣雙方公平嗎?
去年7月簽署的收購協議,如今應該已經過期,買賣條件和價錢預計也需要重新磋商。
擦肩而過,有緣無分?(聯合早報)
收到競消委的評估結果後,Grab和得運德士原本可向競消委提出陳情,但雙方都決定撤回收購獻議。
看來拖得太久,大家都累了。
得運德士創辦人張建安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直言: 「我們做生意的,碰到好的價錢當然會考慮,但這個收購計劃談了那麼久都沒談成,我覺得繼續談也是多餘。」
沒有永遠的敵人
其實,這不是Grab第一次吃閉門羹了。
它在2018年收購另一家私召車業者Uber在東南亞的所有業務時,也被競消委指違反競爭法,甚至祭出642萬新元的罰款。
但這無阻Grab繼續向其他規模較小的德士公司「招手」。
Grab原本也有意收購SMRT旗下的德士車隊,只不過最終以「合作計劃」收場: SMRT車隊利用Grab平台載客,Grab則可獨家使用SMRT車隊的管理及維修設施與技術。
有趣的是,SMRT旗下的騰越德士(Strides)後來卻選擇與寶威(Premier)德士合併,被視為德士市場的一大整合。
騰越德士與寶威德士合併後,騰越寶威(Strides Premier)成為新加坡車隊規模第四大的德士公司。(海峽時報)
近年來,傳統德士公司和私召車公司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合併計劃層出不窮。
規模較小的德士公司往往寄望與大公司合併,憑藉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占據更有利的市場地位。
不過,如果合併只是為了持續鞏固市場地位,卻沒有提高競爭力,也是徒勞。
市場占上風 卻沒在賺錢
從司機和乘客的角度來看,德士和私召車的運營模式其實越來越相似。
自「點對點」載客服務監管框架從2020年10月落實至今,司機和乘客更傾向於使用電召應用來載客或打車,導致傳統德士服務需求下降。
與私召車相比,德士相對缺乏靈活性,因為德士公司沒那麼容易擴大車隊,而市場力量只會促使德士車隊規模持續縮小。
德士公司要擴大車隊,沒那麼容易。(海峽時報)
Grab新加坡董事經理余偉騰原本認為,若Grab成功收購得運德士,將可達到「三贏」。
「得運德士車隊的加入,將增加Grab平台的司機人數。通過Grab平台的技術,乘客和司機的配對將更快速、更可靠,進而提升司機的效率。」
不過,新加坡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謝承憲告訴亞洲新聞台,雖然Grab在私召車市場占上風,也努力拓展服務,但這些年來都沒在賺錢,因此只能通過其他商業手段增加司機人數。
看來Grab若想收購更多德士公司,與德士市場的「龍頭老大」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一較高下,還得先打好如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