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

2024-07-30     静姝     12256

同年,新加坡推出“小贩中心认养计划”(Adopt-a-Hawker Centre),在忠邦城巴刹与熟食中心推行,以帮助更多小贩中心实现数码转型,计划由义顺集选区与星展银行联手推出。

这些年来,新组屋区也出现很多新的综合型小贩中心,设计靓丽新颖,有点用力过猛,华而不实,大多数是新的摊贩,充满异国风情。

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

2018年投入运营的白沙中小贩中心除了提供新加坡人熟悉的传统小贩美食之外,也在二楼 Fareground 特区推出新一代食客所喜欢的潮食。(新明日报)

重新建立顾客群需要漫长的时间,建议当局不如多关注那些在原有邻里大本营的小贩,设法留住更多的传统味道。

小贩吸引新血的挑战其实还有另一个维度:社会地位和期望

牛车水熟食中心售卖蛋炒饭美食的“一百号”摊位日前宣告结业。

摊主慨叹“小贩没有前途”,网上随之而来更出现“你会让女儿跟做小贩的一起吗?”的荒唐话题以吸引眼球。

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迂腐的思想?是谁纵容了这样的思想?

吃下美食的那一刻,何不想想这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孕育出的,相对于餐厅而言算得上是价美物廉的美食文化,不正是新加坡一代代人的坚持?

为了提升小贩形象其实早有铺垫,由新加坡媒体和私人企业操刀,没有惊动政府部门。

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

淡滨尼天地小贩中心是新加坡的新一代小贩中心。(海峡时报)

“城市小贩美食奖”是新加坡历史悠久且规模最大的小贩美食遴选活动,由城市能源和《新明日报》联办,除了肯定小贩的努力,也成为受公众信赖的美食指南。

去年城市小贩美食奖在疫情后卷土重来,暌违三年举办第13届大奖,特别设立三个奖项类别,包括:“新加坡最受欢迎国民美食”、“消失中的小贩美食”以及“新兴小贩”,大概也是感到传统味道已经岌岌可危

当时媒体报道,一名小贩张文俊受访时道出传统口味流失的原因。他感叹,手工类食品如今已越来越少,更多小贩开始售卖速冻和现成材料制作的食品,不少传统小贩美食恐将逐渐消失。他在达曼裕廊巴刹及熟食中心卖潮式羊肉汤,向媒体表达心中的担忧。

原来消失与否,也是供需交替之下的真实呈现。

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

武吉坎贝拉小贩中心也属于狮城新一代小贩中心。(海峡时报)

消费者的允许和接受,加上成本压力等因素推波助澜就形成不可逆转的形势: 东西一直变味,直到有一天消失(无人继承等因素)。

我们身为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多多支持那些对味道有要求、认真提供手工传统美食的摊主,给予他们最直接的鼓舞。

小贩文化的另一端是消费者,是你,是我。用餐环境的提升,我们也大有责任,不能只靠摊贩和政府。

归置餐具、简单清理用过的餐桌、上完厕所记得冲水、与摊贩文明相对、相互尊重,做个好顾客也有助于维持和提升整体的用餐水平和环境,也不愧对新加坡小贩文化荣获非遗的殊荣。

面子是别人给,脸是自己丢,我们除了具备成功申请非遗的功力和条件之外,世界各地的小贩中心和小贩文化,其实并没有差新加坡多少,它们可能还更精彩,我们还需要加油。

一周内,我们第二次去吃文章开头的手工鱼丸面,这次母亲竟然不将面条分给我了,自己吃完。

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

位于宏茂桥332座组屋咖啡店里的古早味手工鱼丸面摊。(作者提供)

这是对病人家属极大的安慰,整个宏茂桥区,原来还有她想吃的弹牙鱼丸面。 我吃到干捞面薄有点咸之外,其他的保持水平。

中午时分人挺多,煮面小哥没空哼歌曲了,他脸色从容,忍受着冒烟的汤锅,不停的快速煮面。

等我们吃完,小哥出来收集碗碟区去推两大桶进后厨清洗区,边拖地边发出巨响,小贩工作的辛苦和“unglam”(无趣)才刚开始呢。下周或下下周,我们还是会再来,带母亲吃喜爱的鱼丸面。

新加坡小贩文化早引起海内外文化人与学者的注意,例如下个月推介的英文新书“From Streets to Stalls”(《从街边到摊位》,作者是新加坡年轻学者Ryan Kueh)将追溯新加坡小贩中心的始末和发展过程。

从大政策的角度,管理小贩不应该局限在环境管理的狭隘面和成本效益的客观面出发,而是从国家文化产业的跨部门视野去长远规划。

小贩文化是理性的存在,更是牵绊新加坡人的感情和味蕾,俨然是新加坡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是国家和我们国民的共同产业,我们味蕾幸福的根源,值得我们珍惜、守护和发扬。

马国为留住古早味禁外籍人士掌厨 这招在新加坡恐怕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