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4小时前     静姝     1418

如果你在新加坡街头问一个孩子:“你知道女佣吗?”他们大多会快速地点头,但如果你问:“你知道妈姐吗?”他们多半一头雾水。

“妈姐”这个词,在如今的新加坡已经悄然退场。

她们是20世纪初期从中国南方下南洋的女性,终身不嫁,进人家家中做工,洗衣、煮饭、带孩子、照顾老人,被称为“自梳女”,是那个时代最隐形、却最沉默有力的劳动者。

她们在我们今天熟悉的“外籍女佣”之前,几乎撑起了整个新加坡华人家庭生活的日常。

那是一个没有电子产品、没有冷气的时代,生活全靠人力维系。妈姐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从清晨起床就开始劳作,直至深夜才结束。

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妈姐,是在绘本《妈姐的金鱼灯笼》里。里面的妈姐为雇主家服务了一辈子,小主人公长大后把小时候妈姐做的灯笼一起带着去看妈姐,是个温馨的绘本。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再后来,看《小娘惹》时,那些穿着白色唐装、黑裤子,头发盘起的女子——她们分工明确,有人在厨房,有人守在主人边上。她们台词非常少,却是剧中最真实的存在;她们没有主线,却支撑起整个故事的温度。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图片来自联合早报,照片中为《小娘惹之翡翠山》中扮演妈姐的演员们)

妈姐,这个名词,如今在许多年轻人脑海中早已模糊,但她们的身影,依旧潜藏在老照片、旧厨房、某些家庭记忆的深处。

如果你要问全新加坡最有名的妈姐,毫无疑问,是曾经在建国总理李光耀家中做工过的欧阳焕燕,我认识她,是在李国梁的《广东妈姐》这本书里。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她来自广东顺德杏坛乡大巷村,姐姐欧阳焕崧当时在爱国华侨陈嘉庚家里工作,在姐姐的介绍下,1949年,14岁的她那年独自一人踏上远洋轮船,来到新加坡,和姐姐一起在陈嘉庚家里服务了9年,直到日本人来到新加坡。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图片来自网络,照片上的人就是欧阳焕燕)

昭南岁月,陈嘉庚当时带着全家前往印尼避难,而小女儿留给了姐妹两个帮忙照顾。当时姐妹俩前往隔壁李光耀家里打工,也照顾陈家的小女儿,直到陈嘉庚一家回来。

后来,欧阳焕燕就一直在李家打工,陪他们度过新加坡最动荡的建国岁月,也是她们成长记忆中最稳定的一部分。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欧阳焕燕(左)在李家打工时,跟李玮玲、另一位妈姐和李显扬的合照。图片首次刊登于《联合早报》,2009年2月1日,图片来自李国梁的个人网站:从夜幕到黎明)

欧阳焕燕40岁那一年,变成了自梳女。

她是幸运的,因为被书写了下来。但更多的妈姐,只是默默地活着、老去,在雇主搬家或去世后,被安排送回老家,或者入住老人院,连名字都没能留在新加坡的城市档案里。

而像欧阳焕燕这样终身未婚、盘发为誓、默默做工的女性,并不是个例,而是一整个迁徙群体的缩影。

20世纪初,广东珠三角一带如顺德、番禺、南海等地原本是手工业和女工密集区,尤其是丝绸纺织、缝纫、制衣业发达。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西方已经用机器替代手工,快速、大规模生产衣服的同时,珠三角的纺织业还停留在手工和慢工出细活的阶段,加上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战争动荡影响,当地传统手工业逐渐凋敝,女性面临大规模失业。

而与此同时,新加坡等英属殖民地早期主要引进男性苦力、劳工、建筑工、矿工也引发了社会治安问题,帮派林立,械斗不断,让殖民政府很是头痛。

于是,殖民政府开始限制男性移民下南洋,同时向中国南方开放女性劳工通道。

“妈姐”的出现正是在这种殖民政策与经济困境夹缝中形成的特殊现象。她们多搭乘客轮到达新加坡、马来亚,甚至远赴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成为各地华人家庭中的重要支柱。

她们终生未嫁,却照顾了无数孩子:被遗忘的新加坡妈姐

(图片来自网络,描述的是193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下南洋的场景)

当时的女性,不嫁人很难有生活上的保障。而这些妈姐,选择“自梳”,是一种颇为激进的抗争方式。“下南洋”这条路,不只是谋生,更是一种身份上的逃逸与重塑——在异地开始“做自己”的生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