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聘请保姆来照顾一个孩子的一日三餐和日常所需,已不是最基本的育儿配套了,近来受到中国家长追捧的,已经是聘请陪学又陪玩的专业“儿童成长陪伴师”。
陪学、陪玩不是父母的天职吗?为何要假手于人?
这其实跟新加坡的育儿情况有点相似,双薪家庭的家长不能全天候陪伴孩子,交给长辈照顾,管得了三餐但未必顾得上教学,倒不如找专业人士代劳。
当然可以像一些新加坡父母一样,孩子四个月大就送去托婴所、大一点就送托儿所等,他们会提供陪玩陪学的服务。
不过,如果父母有钱,又只有一个孩子,当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的是一对一“个性化”的陪太子或公主读书。
再加上独生子女在成长岁月中往往缺少玩伴,如果花钱就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当过父母的都知道,辅导功课是会影响亲子关系的。
所以,随着中国孩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业和社交压力,“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就在当地应运而生。
中国北京招聘网站上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招聘广告。(互联网)
须顾及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
“儿童成长陪伴师”除了日常的陪伴和照顾、辅导孩子们的学业,还得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带他们去补习班,甚至帮助他们准备才艺表演和绘画比赛等。
此外,儿童成长陪伴师也会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必要时加以引导调整,从良好习惯的养成、户外运动的陪护、兴趣爱好的启蒙、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一直到减少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都得包办。
这些还不够,一些陪伴师也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协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厌学、沉迷游戏、情绪失控等。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面对着不一样的问题,所以每个“儿童成长陪伴师”的职责都不太一样。
个案一:
29岁的张敏向中国红星新闻记者描述了工作的一天:
早晨6时许,她会和雇主家8岁的孩子同时起床,完成洗漱后进行约30分钟的英文晨读。
到7点左右,张敏便会驱车送孩子到校。
张敏回家后虽然无需再陪伴孩子,但她此时需要向雇主汇报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状态,制定新一天的工作计划并征得家长同意。
这包括:孩子晚间的才艺练习内容,可选择阅读的书籍,或者配合孩子近期状态的亲子活动等。
孩子放学回家后,她会帮助检查孩子的学科作业,并额外辅导相关功课。完成作业后,他们将按计划进行其他培训,如英文口语训练、社交礼仪学习等。
在张敏看来,这份工作对孩子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学习上的辅导,更大的效用体现在科学制定孩子与家长间的亲子活动,并依靠自己的心理学专业,帮助孩子和家长及时梳理情绪,实现快乐童年。
同时,鉴于其留学经历,张敏也会时常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留学故事,简单讲述当前的国际形势、各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以此激发孩子对未来留学的向往。
2020年,张敏从英国一所知名学府心理学硕士毕业。她同时还拥有国内某211大学教育学本科文凭。学成归国后,张敏进入北京一家杂志社成为儿童刊物编辑,这份工作为她日后成为一名儿童成长陪伴师提供了条件。
(海峡时报)
个案二:
另一位在上海工作了两年的90后儿童成长陪伴师告诉当地记者,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接小朋友放学,回家后陪他们阅读、画画、做手工……”
他们多是面向2岁至10岁的孩子,在正式陪伴前,会先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包括兴趣爱好、需要重点培养的方面,再制作陪伴计划,组织相应的游戏和活动。陪伴过程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有个小朋友非常喜欢地铁,我专门用了一天的时间陪他坐地铁,了解上海的地铁线路,没有特定目的地,就是让孩子感受这个过程。”
个案三:
30岁心怡的在广州当儿童成长陪伴师。
她告诉记者,
“有一个客户,第一次去他们家的时候,我很吃惊的是,那个孩子已经三岁半,但还不会用马桶或儿童厕所,只会站着在纸尿裤里排便。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的保姆事情比较多,顾不上,同时家长也没时间去教他。
当时那个孩子内心很抗拒改变这个习惯。后来我就给他看关于小朋友上厕所的动画片和故事书,帮助他减少心理上的害怕和抵抗的情绪,把纸尿裤收起来,不让他有依赖,渐渐就干预成功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