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元节的前世今生,它与西方万圣节有何不同?

2024-08-15     缘分     7900

在新加坡,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街头巷尾都弥漫着浓厚的中元节氛围。这段时间,小伙伴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祭祀活动,从简单的烛光供奉到盛大的舞台演出,无不展现出这个古老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深度。

新加坡中元节的前世今生,它与西方万圣节有何不同?

要理解这些庆祝背后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中元节的由来及其在新加坡社区中的重要性。

背景资料:中元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在新加坡的现代意义

新加坡退休报人韩山元分析,原汁原味的中元节的确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经过近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觉的改造,新加坡人因势利导,赋予中元节更多积极意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尽管封建迷信色彩没法完全消除,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参加中元节活动的人 (包括出席中元宴会及观看歌台演出者) ,都不是为了祭鬼,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且,今日的中元节已经是“多元化”,中元节实际上已变成“多元节”:

一、再现“甘榜精神”。由于昔日的甘榜都变成了新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 (邻居) 各分东西,难得一聚,中元宴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同住一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感情。新老“厝边”齐联欢,人气兴旺“鬼气”淡。

新加坡中元节的前世今生,它与西方万圣节有何不同?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在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工增进感情。许多大酒店、大企业的华族员工庆中元,洋老板、洋主管都来凑热闹,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属下同欢。不同种族与不同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参加中元宴会,这也成为一种风气,这正体现了中元会的多元性。

三、为慈善献爱心。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义款的大好机会。过去,许多民众联络所、宗教福利团体、民间福利机构,都利用中元节筹募义款。近年来,全国肾脏基金会每逢中元节都推出特制的精美福物,各中元会给予大力支持;广惠肇留医院、中华医院等民间慈善福利机构,也都通过中元标福物和乐捐,筹到可观的义款。

新加坡中元节的前世今生,它与西方万圣节有何不同?

(上图为肾脏基金会k喊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