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15日),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臉書上發文宣布,猴痘再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圖源:Ong Ye Kung@FB
據悉,世衛組織於前日(8月14日)召開《國際衛生條例(2005)》緊急委員會會議,並宣布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主要原因包括新型猴痘株的出現,以及其在東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的快速傳播鄰國的病例。據世衛組織數據記錄,今年的猴痘病例高達1萬5600起,其中死亡病例為537。
2022年的猴痘經驗使世衛認識到,其他猴痘株或許也會出現大規模爆發,因此需要國際社會協調一致應對。
圖源:WHO官網
截至目前世衛組織已向受猴痘病毒影響的非洲國家建議使用兩種猴痘疫苗,並已獲得多個國家的批准。
已在多國發現病例
新加坡不可以掉以輕心
目前,由於病毒傳播主要集中在非洲周圍國家,新加坡衛生部將這場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風險評估為低。然而,瑞典和巴基斯坦分別在8月15日和16日報告的3起猴痘病例痘暗示著疫情爆發的潛在風險。
王乙康也在發文中依舊強調,由猴痘病毒第一分支(Clade I)和其新出現的Clade Ib支系菌株引發的非洲猴痘疫情仍不容小覷。
新型病毒株不僅通過性活動傳播,還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這意味著生活在同一家庭的人也容易受感染。
更嚴重的是,根據記錄,Clade I或Ib型猴痘在非洲的致死率約為3%至4%,遠高於其他類型,並在免疫力低的兒童中傳播力強。
新加坡發布最新預防措施
密切接觸者需隔離21天
鑒於新病毒的嚴重性,新加坡衛生部已處於警戒狀態,並密切監測情況。診所和檢查站當局正在關注有症狀的病人和旅客。
圖源:新加坡樟宜機場
衛生部已通知所有醫療從業人員和機構提高警惕,檢測和報告所有猴痘病例,包括疑似I型感染病例。
政府要求所有旅客通過入境卡報告與猴痘相關的症狀,如發燒或皮疹,以及旅行史。若發現疑似I類病例將進行醫院隔離治療。
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將被隔離,並從最後一次接觸之日起接受最長21天的監測。
此外衛生部也強烈呼籲公眾保持警惕,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以保護自己和家人: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定期用肥皂洗手。如果沒有水,可用含酒精至少60%的洗手液。
避免接觸身體不適的人,尤其是有皮疹或病變的人。
不要共用可能被體液污染的物品。
進行安全性行為,避免高風險行為如多個性伴侶或隨意性行為。
旅行時,避免接觸流浪動物或野生動物,也不要食用灌木叢中的肉類。
來自受猴痘影響國家的旅行者應在返回後21天內監測症狀。
如果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或皮疹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旅行或接觸史。
圖源:衛生部官網
入境中國須申報
中國海關總署也於今日(8月16日)在微信公眾號宣布,為防止猴痘傳入中國,自即日起,為期6個月,凡是去過猴痘疫情國家、接觸過確診病例或有疑似猴痘症狀的人,必須在入境時主動向海關申報。
海關人員會將按規定程序採取醫學措施並開展採樣檢測。
圖源:中國海關總署微信號
什麼是猴痘?
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與天花症狀相似,但嚴重程度、致死率和傳播性遠低於天花。
圖源:WHO官網
猴痘病毒主要有兩個不同支系(Clade I 和 Clade II),最早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真正爆發於2022年。
《指南》指出,猴痘病毒通過飛沫傳播,但不會通過氣溶膠傳播,病毒在空氣中存活的可能性較小。
圖源:WHO官網
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嚴重病例常見於兒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預後與感染的病毒支系、病毒暴露程度、健康狀況和併發症嚴重程度有關。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對猴痘病毒具有一定的交叉保護力。
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疲勞、身體不適和背痛。隨後的一至三天內,病患的身體會出現斑丘疹,接下來的兩到四周,斑丘疹會逐漸變成水泡和膿皰,最終結痂。
新加坡眼有生活群,想要最新一手諮詢,掃碼末圖維碼備註「生活」或添加客服xinjiapoyan12進群了解更多。
AY丨編輯
HQ丨編審
FB、WHO官網丨來源
FB、WHO官網、MOH丨圖源